第2版:要闻·乡村振兴

第三只眼睛看青塘

——破译“粽香青塘”背后的文化密码

前青塘稻田

前青塘村的民俗文化表演

前青塘王家大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实施三年来,我市秣马厉兵,尽锐出战,脱贫攻坚, 发展产业、培育文化,发掘潜能, 截至2019年已有7个县脱贫摘帽,52.5万人实现脱贫,1镇8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8镇18村被评为省级以上精神文明村。为了全面展示我市乡村振兴成果,深入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我报从今日起推出“走进乡村看吕梁”系列报道,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重点, 从产业结构调整、精神文明建设、环境生态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切入,深入报道吕梁乡村振兴和历史演变,以鼓舞全市人民再立新功、再创大业、再争辉煌。

列入系列报道采访范围的有:历史文化名村、脱贫攻坚典型、特色乡村小镇、先进支部村委、 小康路上带头人 、老手艺传承人等。

——编者

(本报记者 刘少伟 李召和)当我们走进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看过王家大院、看过野战医院旧址、看过粽子加工厂,见识了前青塘以粽子文化为龙头的民俗文化魅力之后,我们是否会感到在前青塘历史的骨子深处透着一丝深沉与神秘?仿佛触摸到前青塘的灵魂深处潜藏和烙印着一个民族的辉煌、屈辱、抗争和复兴。

前青塘,一个湫水河岸普普通通的村庄,为什么会触发人们这么多感受,引发人们这么多思考?6月3日,趁着第五届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的开幕,记者走进前青塘,去触摸和感受它的文化和历史,试图解开隐藏在它记忆深处的密码。

历史青塘——追求共生与和谐

临县民间谚语“上有青塘,下有西湾”。二者都有着富家大族经营上百年后留下的传统民居。青塘古建筑群以清代风格为特征,由富甲一方的本村大富商王氏家族经百年修建逐步成型。

王氏家族在前青塘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追根溯源,早在明代中期,王氏先人就从陕西迁居到青塘村。相传,清代乾隆年间,王家因好友、御前侍卫张旺向乾隆推介青塘粽子获御赞,从此与皇上拉上关系,生意开始越做越大。到王氏十四代王佩衔、王佩瑜兄弟时,不仅已是本县首富,而且成为西四县(临县、离石、兴县、中阳)的大财主。碛口码头是当时黄河水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商贾云集,王氏经营着码头业务量最大的麻油生意,是碛口经济实力最强的四大商家之一,又因其经商诚信、仗义、有见识,深受同行尊敬,任过碛口商会会长。据估计,王氏最盛行时期“沃野呈千里,京津多店铺”,在白文、安业、东沟、关王庙、大禹沟、西沟等地拥有土地上万亩,贸易主要以碛口商阜为中心几乎垄断了麻油的全部进出港业务,王氏家人从白文回青塘不需要走外人的土地,从碛口通往天津一路不需要住别人家的店。

在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中,土地和房屋都是发家之后的必然追求。作为首富的王家,也在青塘村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民居,虽然历经百年的战乱硝烟,至今仍然有不少留存下来,散落在由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街道和两边各三条主巷道组成的 “王”字型布局中。“一街六小巷,王字建庄园。大院起高楼,五院相勾连。方石铺街道,石狮卧门前。小院呈四合,雕砖又雕梁。”如今,透过村里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我们仍然可以依稀想见当年高堂广厦的盛况,这让其在历经两百年之后,仍然成为让游客怀古思幽的绝佳胜地。

就在王氏家族留下的这一批清代民居中,还留下了晋绥军区野战医院的历史印记。1945年至1949年间,住院医治的伤病员因抢救无效死亡上百人,续范亭先生和年仅28岁的湖南省委书记刘文也在此病逝,中央“联大行政队”专门立碑纪念。为纪念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每年正月,村民们闹秧歌的第一项程序必须到埋葬地举行祭拜活动,每年清明节还有学校师生自发前来扫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一个小村庄的建筑,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都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灰色、蓝色、红色、绿色都浸染成它生命的底色。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在前青塘村,深沉厚重、包容大气的民居,在追求和谐与共生的同时,也凝结成一段民族的史诗。

文化青塘——崇尚感恩与责任

倘若恢宏的古村建筑反映的是前青塘的兴衰记忆,那么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民俗就是它思想情感的表达和记录。

说起青塘的文化,首先要从青塘粽子说起。闻起来清香诱人,尝起来甘甜糯滑的青塘四季粽,不但有着跻身皇家贡品的历史故事,在它的背后还深藏着很浓郁的文化寓意和青塘人的慧心巧思。

“一双巧手,两片苇叶,三颗红枣,四角金莲,五月端午,六六大顺。”说的是端午祝福粽。“一颗红枣敬老天,两颗红枣结姻缘,三片苇叶做洞房,马莲一扎成家园。”是指七夕爱情粽。“心底一枣去杂念,四片苇叶来修行(睡眠、运动、心态、饮食),五颗红枣定魂魄(五戒:贪、怒、痴、怨、慢),长命百岁作仙翁。”则是九九长寿粽。

青塘村不但粽子寓意满满,青塘的民俗活动也是多姿多彩。特别是近年连续举办的五届粽叶香民俗文化节,更是把传统的打场、纺线、织布、擀毡等几近消失的传统工艺和生产活动呈现到游客面前,全方位展示了一个传统村落的历史风物和民俗风情,使那些厚重久远的历史记忆重新鲜活起来。

在“粽叶香”民俗文化节特设的民俗文化展示体验区,村里那些当年曾经“风云一时”的老手艺人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或者编制柳盆柳筐、或者把杂乱无章的麻线编织成一股股麻绳、或者采棉纺线、上机织布,在一推一拉的韵律中,仿佛让人又穿越到了那遥远的农耕田园时代,叫人由不得进入了陶渊明和范成大田园诗歌的优美意境:“昼出耕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毛毡是北方人传之久远的一种生活必备品,而弹毛与擀毡更是充满着一种节奏与韵律,擀毡人手脚并用,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卷毡、捆毡帘、整形、晒毡等须经十三道工序才能完成,这件既能吸震又能御寒的“神器”不知成为多少北方人的美好记忆,至今仍然在北方农村地区广泛使用不可替代。在不失粗犷的擀毡调中,游客们在前青塘重新体悟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

如果你愿意,在这里还可以亲自动手参与打场。“啪——啪——啪”的声音,是独属于农业时代的音符,天空和大地一起轰响着农耕文明的快乐交响。拉大锯是一个体力活,但声音同样散发着一种虽然沉重但却不失悠闲的韵律美,在效率更高的电子工具到来之前,大锯拉开了家里坐卧起居各种家具次第登场的序幕。而大唢呐的高亢激昂与悲怆悠扬,无疑是独属于黄土高原儿女的圣歌,回响在黄土高原的沟梁山峁上。三弦书则是走村窜户的残盲艺人从心里边总结和流淌出来的史诗与悲吟,自弹自唱中传递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6月4日,在第五届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上,一场大红大绿、古色古香的传统婚礼表演更是把节会活动推向高潮。在古村主街两处四合院内,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服装、礼仪、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跟踪围观。婚嫁,历来就不单单是一个家族的喜事,他更是全村人乃至全人类的一场文化盛宴和幸福狂欢。

民俗的意义非同凡响。它不仅留存下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信息,它更深藏和表达着代代后人丰富而浓烈的思想和情感。今天的前青塘人仍然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干事创业、奋发有为,以再创辉煌的志向与豪情,在传承中不断丰富着新的文化。

活力青塘——聚焦改革与创新

倘若文化是一个村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那么产业就是一个村庄对理想和目标的追寻。

“望不穿的芦苇荡,睡不够的热土炕,游不遍的大鱼塘,吃不厌的红高粱,走不尽的古街道,忘不了的土窑洞,闻不够的稻花香。”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临县三弦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临县文旅局派驻前青塘村第一书记张林峰,在他创作的《青塘村歌》中对青塘村做出了这样的总结。青塘今日的胜景,是各项特色产业共同发力的结晶。

古人有云:好山必有好水,好村必有甘泉。前青塘村的起源,就是源于一股长涌不息的泉水——海眼。据资料介绍,历史大旱之年,6寸泵24小时不间断抽水,水位也不会下降。充沛的水源为前青塘带来了400多亩的苇子,让该村有了发展粽子产业的独特优势。苇子叶俗称粽叶,是端午节包粽子的必备材料,也是工业生产颜料的原料之一。青塘粽叶色泽墨黑,叶片又长又厚又宽,煮蒸后味道香浓。每年端午节前四方经销人员争相来村收购,深受百姓喜爱,驰誉百里之外。苇秆秋后收割,可以用于加工苇席,村民大部分家庭人员均有编织手艺,经晒干、去叶、破解、滚压、编织、结扎等工序后,制成品以不同规格和图案上市销售,用作家庭床(炕)铺垫用品和屯集粮食等物资的包装,苇秆还可用于建筑装修材料。

“一颗红枣敬老天,两颗红枣结姻缘,三片粽叶做洞房,马莲一扎成家园。”依托苇子这一便利和资源优势,从2015年起,该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起了粽子生产厂,并且连续五年举办了“粽叶香”民俗文化节,带动全村文化旅游和粽子等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目前,全村已发展出四十余户粽子生产户,年产粽子500万个,产值超过12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新疆等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由青塘人独创的蜜浸大枣特色工艺甚至还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全力发展粽子产业之外,该村还充分发挥水源优势,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发展水稻种植26亩,亩产1500斤水稻、1200斤大米,年总产值超过30余万元,正计划扩展到100亩。前青塘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就有了“高原有稻田,盛景如江南的”的农业奇景。为什么地处西北高原的穷乡僻壤会种起水稻来呢?这里还有着一段传奇故事。据记载,光绪年间,王家第十四代传人王佩珩在天津小站经商,因感家乡水文条件甚好,于是携带稻种回乡,一试成功,从此开始大面积推广,并在周边形成影响。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又实施稻种改良,于是青塘稻成高原名稻,与晋祠稻齐名,如今每斤市场价达十元以上。

此外村里还吸纳贫困户六户,成立了农业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大棚采摘等特色农业,目前成棚的草莓、甜瓜、西瓜正在逐步上市,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在此过程中,苇画制作、农家餐饮、食醋生产、石磨加工等产业也纷纷加入进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投资四五百万元的鱼塘正在施工,计划建好后进一步壮大农家乐、垂钓、民俗表演等产业,同时进一步依托我们优质而丰富的粽叶特产,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理念,继续把粽子产业做大做强,让实现脱贫摘帽之后的村民有一个稳定持续的致富产业,为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告诉记者。

产业不仅是一种发展追求,更是聚力改革与创新,面向未来实现兴业富民、再造辉煌的基础保障。

前青塘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厚德载物的文化,是和谐共荣的文化。前青塘历史与现实所折射出的魅力与光辉,更昭示了民族文化的悲壮激越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