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县域·临县

科技扶贫,让临县脱贫摘帽更有力量

□ 文/图 刘生锋

中国科协领导看望贫困户

挂职副县长周峰在杭州网络直播间推介销售临县农特产品

指导贫困户科学种田

刘洋与村民们促膝相谈共商脱贫大计

协调解决新建爱心桥遇到的难题

喜获丰收的程家塔群众在城庄镇农民丰收节上展示丰收果实

村里开展表彰文明户及孝心子女活动

临县,位于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境内山峁相连,沟壑纵横,是一片留下过众多革命先辈足迹的红色热土,也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之地。由于人多地薄,贫困率居高不下,成为全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为了帮助临县啃下这根“硬骨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从1985年开始,中国科协就来到临县,将一腔赤诚倾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国科协更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智志双扶精准发力,助力临县在攻坚深度贫困的战场捷报频传,摆脱贫困的步伐越来越快。

第一书记和他的“爱心桥”

6月13日,在临县城庄镇程家塔村,一条河流穿村而过,将村民生活居住的和耕种劳作的地方分割开来。河道里机车往来,人声鼎沸,一座桥梁的几个桥墩已经突出地面,一根根拇指粗的钢筋被精心地排列成近乎长方体的阵列,几名工人正在忙着最后的焊接工作。

“这工人们工作真是艰苦了,看看钢筋有多结实,听说柱子打了十七米深,可是给我们闹好了,刘书记多出了力了,北京、太原,不知跑了多少趟了。” 52岁的高金顺站在工地边感慨地说。他家距离工地不远,每天上下地都要路过工地几次。自从工程开工以来,他还养成了往工地跑的习惯,每次都要停下来看好一会,虽然专业施工他也不太懂,但看着密密麻麻的粗钢筋还是觉得心里踏实。

被河水阻隔到另一边的水家沟有村民们的一千多亩地,河上游有座曹家岭水库,虽然平时河里水不多,可到了汛期,水库不定期放水,有时能持续一个月,水一多村民们过河就不方便了,尤其到了秋收时,人还能穿上雨鞋过河,但运送粮食的平车就过不去了,只能雇佣三轮车来回跑。 “闹好了,为后代造下福了。”在村子里的休闲广场上,正在施工的大桥成为村民们关注的焦点和茶余饭后的一个重要谈资,最后常常以这样一句感叹收尾。

中国科协派驻程家塔村的第一书记刘洋是村民们口中的“刘书记”。2017年刚来程家塔,刘洋就从干部群众口中了解到村里的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并暗下决心要帮助解决。只是苦于工程耗资巨大,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筹资渠道,只能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帮助村里成立起临县众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程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马铃薯、谷子、蔬菜等种植和牛羊养殖等产业,逐步发展产业,积蓄力量,寻找机会。

“正好遇上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中国公路学会成立40周年,学会也想通过实际行动,响应中央和中国科协关于脱贫攻坚的号召,于是联合公路行业相关单位和会员共同为我们村捐建了一座爱心桥,作为纪念。”刘洋回忆道。当年七月,他有次回北京,到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寻求可能,希望通过社团党委找到一个学会的支持,没想到得到了积极回应。

不过好事多磨,真正落实起来,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投资大,支持来源多样,设计捐建单位多,相关程序比较复杂,项目迟迟未能推进。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刘洋一次次奔走在村子和捐建单位之间沟通协调。5月24日,在中科协党组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由中国公路学会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社交通公益基金、省交通勘察设计院、山西喜跃发集团等单位共同捐建的爱心桥在群众的热切期盼中终于开工。桥长88米,宽4.5米,主跨30米,总投资超过百万。“桥桩已经基本完工,现在桥台正在建设,预计8月份中旬就能完工。我的任期就要结束,在我离开之前也算了却了我和乡亲们的一桩心愿。”刘洋告诉笔者。

扶贫先扶志 致富先治心

“贫困群众缺乏内生动力,成因复杂。有的受小农思想限制,封闭落后,安于现状;有的在发展产业中受挫,致富信心不足;有的素质较低,缺乏脱贫致富的能力。”对于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曾这样分析道。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定群众脱贫信心,需要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把贫困群众的心捂热,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脱贫意愿和干劲。经过认真研究,中国科协的扶贫干部将目光盯在了红枣树上。临县号称红枣之乡,红枣资源丰富,从群众最熟悉又爱恨交加的产业入手是一个提振信心的好办法。

在农业部热带研究院和河北省怀来科协的帮助下,中国科协为临县红枣龙头企业山西中鹰大红枣有限公司引进红酒、黄酒、饮料加工技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建设有机红枣种植基地,企业通过用工和保护价收购贫困户红枣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600人增收脱贫。为解决红枣裂果等难题,成立红枣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中国工程院李文华院士牵头,中国林学会秘书长陈幸良、国家林业局枣产业专家组组长刘孟军等专家组成院士专家团队,重点围绕临县红枣产业提质增效和加工升级开展研究,并将实验室研发的红枣酵素等产品应用到临县当地。

依托临县丰富的枣木资源,还支持临县食用菌龙头企业千山菌业有限公司等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上马枣木香菇项目,聘请河北平泉食用菌协会会长在临县成立食用菌专家工作站,手把手上门指导培训,对全县枣木香菇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实行统一培训、统一品种、统一配方、统一管理、统一防治,整体提高了管理水平,平均每棒出菇可达1.8—2斤。“中国科协利用临县枣木资源的优势,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如今,临县枣木香菇远销天津、北京、上海、陕西、内蒙古等地,我们生产的枣木菌棒甚至远销海外。”临县千山菌业负责人薛军军介绍说。

马铃薯是临县群众普遍种植的一种农作物,但由于品种、种植水平所限,一直都是低水平发展。中国科协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理念,支持白文镇张朝村临丰种养合作社、城庄镇程家塔村程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碛口镇前后山村锦贵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建设881亩的马铃薯科技种植产销一体化示范基地,聘请专家根据3个合作社的土质、气候、种植条件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年纪大的贫困户的技术帮扶,并协同中国薯网进行保底收购。项目覆盖的3个乡镇300户7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9户575人),平均亩产达5000斤,种植户人均收入2766元。

“中国科协免费给我们发种子、肥料,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去年他们提供的种薯,产量比一般的要高一倍多。”6月13日,在距离程家塔村爱心桥不远的一片地里,54岁的李金莲一边忙着侍弄西葫芦和西红柿,一边高兴地告诉笔者。

播撒科学的种子 改良贫困的土壤

6月23日,由中国营养学会、省商务厅、市政府、临县政府等联合参与的两场主题直播在四川成都和重庆市同时开播,淘宝直播选派的“秀秀厨房”,“吃货妹妹”两个著名主播,一边介绍临县农特产品的营养价值,一边帮助带货。端午节,在长沙市组织的淘宝直播公益助学专场,三个主播帮助临县卖出了4700多单,每卖一单向临县贫困学子捐助1元。

直播扶贫是中国科协结合最新技术创新扶贫模式的产物。2018年7月,在中国科协的帮助下,临县农学会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直播分会签署了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引入一直播、淘宝直播、快手等直播平台,通过主播和专家介绍临县的红枣宴、红枣文化、枣花蜂蜜、千年枣树等特色产品,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了解临县红枣等农产品,带动了临县红枣等相关产品的销售。并在北京和快手直播平台合作举办乡村电商人才培训班,组织有兴趣农民学习成为业余主播,平台通过流量支持,培养适合当地农产品销售需要的农民网红,扩大农产品销售的渠道。

情洒贫困大县,为把当地盛产的农特产品卖出去,增加农民收入,中国科协在临县挂职副县长周峰,充分发挥中国科协的优势,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组织带领临县涉农部门和吕梁山货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奔走在全国各地,叫卖推介。据了解,今年,临县进一步创新电商、快手、淘宝直播扶贫思路,在太原、广州、江苏、杭州、长沙等地举办了13场网络直播扶贫专场活动,累计销售当地农特优绿色产品总额近千万元,成功走出一条网络直播销售农特产品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模式。

科普e站是中国科协为吕梁引进一项重要科技支持项目。目前,临县已经有四十多家,覆盖了全部乡镇。利用科普e站,群众不仅在农闲可以收看专家讲课,提升农业技术,还能通过中科云媒网,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指导种植。并先后组织近20个考察团赴河南新郑考察好想你枣业集团红枣加工、赴河南西峡考察枣木香菇的新技术,赴河北平泉考察学习羊肚菌和食用菌大棚技术等等。组织医护人员、科技口干部30多人次参加各全国学会学术会议、科普专题培训等。同时,在山西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各农技协会开展了“医卫双优下基层活动”“蜂农专业技术观摩”“羊肚菌实用技术讲解”等专项培训班10多次,培训医护人员、农民近1000人次。

为让科技的种子真正扎根临县,中国科协在捐建临县高级中学农村中学科技馆、临县一中云教室的基础上,还组织临县100多名中小学生和科技教师代表分别参加了中学生高校科技营、科技馆夏令营、科技辅导员培训,并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临县站巡展活动,以“体验科学”为主题,设置了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和数学魅力等10个展区、70余件展品,每年让近两万名中小学校师生、学生家长及社会群众近距离了解科学的奥妙。

今年,中国科协还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帮助地方做好发展规划。邀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农学会等单位,为临县精心编制了全县红色旅游规划、碛口乡村振兴规划、三个示范村振兴规划。力求通过顶层设计,为临县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临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年。我们围绕科技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乡村规划引领乡村振兴、订单式培训提升技能素质等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帮助临县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早日过上美好生活。”中国科协临县挂职副县长周峰告诉笔者。

始于使命,忠于责任,成于科技。中国科协用三十多年在深度贫困地区的坚守,生动了阐释了科学精神和知识力量的威力。不仅帮助临县逐步走出贫困的深渊,更将科学技术的种子撒向广袤的大地,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生存的土壤,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实践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