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曹淑敏: 5G助力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曹淑敏:中央候补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梁市转型发展专家(顾问)

“四年前定点帮扶中阳,北航从那时起便与吕梁结缘。四年多的时间,北航举全校之力,协助吕梁成立大数据学院,协助吕梁培养教师、干部,在北京设立吕梁山护工服务站,助力‘吕梁山护工’品牌走向全国,北航的20多家校友企业与吕梁密切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在吕梁稳步推进。”在演讲开篇,中央候补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曹淑敏对北航与吕梁多年来的合作成果表示肯定。

曹淑敏说:“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数谷吕梁·智赢未来’大数据产业推进会,一路走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吕梁大数据发展的人气越来越旺,内容越来越务实,看到的是吕梁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大数据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把大数据产业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不断取得成效。”

“去年以来,由于中美经济贸易摩擦,‘5G’成为全世界的热词,几乎人人皆知。今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更是意味着中国宣布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那么,5G到底是什么,它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5G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如何推进5G?”带着这些问题,曹淑敏在第三届“数谷吕梁·智赢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作了详细阐述。

曹淑敏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指出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并特别提到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曹淑敏认为,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席卷全球,带来全球的数字经济和社会,带来全球各个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在我国高质量发展当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动力和引擎。

曹淑敏介绍,纵观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从电报、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1G的空白期,90年代是2G跟随期,到2000年时,3G提出TD-SCDMA标准,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无芯”到“有芯”,再到4G主导TD-LTE国际标准和产业,我国技术和产业跻身全球前列,仅仅用了三十年时间。启动早、基础好,如今,我国已经具备引领全球5G发展的基础。

“有人形容5G的速率是这么说的:下载一个文件大小1G的电影,只需要一秒钟。这是个非常通俗的解释,很贴切。”曹淑敏说,“5G只是更快吗?当然不是。目前有句流行术语叫做: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如果说4G改变的只是我们个人的话,那么5G的影响面则大得多。5G时代,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将再进一步,我们将迎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超千倍移动互联网业务增长,超千亿移动物联网需求。”

曹淑敏向与会嘉宾作了这样的讲述:从技术角度来看,5G的主要应用场景是连续广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5G具有体验速率更快、连接密度更大、流量密度更大、空口延时更低、峰值速率更高、移动性更快等技术指标,将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具有多样化接入网组网、灵活功能部署和按需网络切片等网络新特性。依托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以及每平方公里上百万的连接数量等特性,5G的重点应用领域为VR/AR、无人机、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等。其间,无人驾驶、车辆联网、无人飞行器、精细工业操控、长途医疗、智能家居、地方政府搭建平台、构建生态、应用牵引、产业为本、政策保障等事务将获得打破和长足发展。因此,吕梁能够抢抓5G先机,率先进行5G站址的规划和建设布局,推动5G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未来必将发挥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加快吕梁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吕梁高质量发展。

(图片由本报记者薛志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