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作坊经济”要借梯上楼

□ 梁瑜

工作车间为半露天,办公场所租赁简易房、活动房,管理人就是一两位,自己开车,夹着皮包到处谈生意。本世纪初的小型企业生存状态,在现今的县市基层,仍然部分存在着。

小微企业在民间,被称为“工棚经济”或“作坊经济”。小微企业作为经济最活跃的群体,承担着补充地方经济,带动群众增加收入之责,然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境况也最难。在当前结构转型的压力下,全市一些小微企业面临着市场低迷,外需不振的困境,融资成本高,创新动力不足,生存环境逐步恶化,迫切需要给予政策支持。

记者走访部分小微企业发现,一些小微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研发力量不足,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特色。传统小微企业,包括文化传媒、工艺美术、旅游文化、农家乐等小公司,以及小作坊、小农场,缺少必要的经营发展战略意识, 难以有效培育出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比如我市临县李家山,以及离石彩家庄等古村落,均已依托资源兴起了一些文化旅游企业。瓦式结构的石磨、窑洞、古砖墙颇具价值,却在利用信息传播技术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上乏善可陈,更难以引进高科技,衍生更多文化休闲项目和产品,实现更多潜在价值。

另外经营成本持续增高,一些小微企业原材料成本和人力薪酬上升,资金周转压力加大。种种内外因素,均在时刻威胁着小微企业的发展进步。

“小作坊”也要谋大发展。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应多管齐下,有的放矢,着力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促进小微企业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小微企业文化服务,把为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创意研发、创业辅导服务、产品市场开拓等服务纳入政府采购服务支持范畴。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营造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小微文化企业的创造活力。通过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资讯、公共技术、金融服务、创意研发、项目对接、展会交流等模块,促进线上平台投入运营,为小微文化企业打造“一门式进入,一站式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内设立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标准厂房等的建设;完善产业集聚区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改善安全生产与经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