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梅、张生林两位老师都出生在50年代,他们是文水桥头村人,都经历过新中国初期的喜人成绩,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岁月,也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更惊喜于时代的飞速发展。
“现在政策多好啊,再看看现在的各方面条件,以前哪敢想。”田老师不断感叹着。
从之前家家住木房、土基房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小二楼;从过去的深井水到现在的清泉水;从过去的木房教室到现在的大教学楼等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他们说,以前上学不交学费,只有一两元的书本费,每个月还补贴。因为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每个人都要挣自己的口粮,他们都是边上学边下地劳动,所以学校都会放秋假、麦假。高中上完以后,要下地实践两年,之后上中专还是大学就要靠村里推荐,必须得是家庭成分好,政治面貌好,是党员,在队里积极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要求。
1976年,田金梅和张生林考上了汾阳师范,那时不需要学费,每个月补贴16元的生活费,2元的笔墨纸砚,宿舍都是大土炕。“当时每三个礼拜回家,大人给5元我们就拿3元,给7元就拿5元,不像你们现在啊,上学给50元都嫌少。”田老师回忆起,对笔者打趣道。大家顿时笑作一团。
刚开始工作时,一个月才挣29元,转正需要考试,田老师笑道:“你张老师是第二批转的,我是第三批转的,还有好多就一直没转的,当时工资真的太低了,好多养活不了家里,只能转业。”不过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一直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拥有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已经让旁人羡慕不已。广大人民通常用自己的双脚走遍东南西北,他们也不例外。张老师说,当时他在永乐村教书,距离桥头村10多公里的路,每周六自己走回来,周日再走回去。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现在的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大梁自行车却变成了稀奇物件。张老师告诉笔者,他时常骑着大梁自行车出去转悠,人们都还打趣他,说他怎么还留着这“烂车子”,不过他一直都觉得这个车子很合适。这辆自行车已经有20个年头了,尽管现在的条件很好,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它见证了两位老师勤劳朴素的本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田金梅和张生林两位普通的农村退休老师,由衷地表达出心声: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改革开放,让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祝福祖国母亲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