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刘吉臻: 数据时代的能源革命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吕梁市转型发展专家(顾问)

在第三届“数谷吕梁·智赢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记者见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刘吉臻。刘吉臻院士长期致力于发电厂自动化技术研究,带领团队攻克了行业发展面临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现任“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吕梁市转型发展专家(顾问)。

“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按现在的探明储量及开采力度,分别只能开采18.3年、39年、36.7年。”刘吉臻用数字警示我们需要进行能源革命的紧迫性。

刘吉臻说:“山西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现在煤炭限产,即便要增产也很困难,因为开采难度正逐渐加大。资源不是无限的,化石能源正在走向枯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量的化石能源消费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环境问题,空气、水系、土壤等污染问题正影响人们的健康。我认为实现能源转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再电气化。”

刘吉臻指出,山西作为国家能源基地,有义务在能源转型中进行探索、实践,做出示范,这也是山西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他认为,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是能源转型的基本途径,并且再电气化在当前从安全生产、资源利用、使用能力方面都具可行性。他号召大家用积极、乐观、主动的姿态迎接新能源革命的挑战,相信能源革命能够取得成功。

刘吉臻说,所谓智能发电就是发电过程中以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为基础,以管控一体化、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为平台,智能传感与执行,智能管理与学习,实现更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生产目标。

“蒸汽机、电气化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中的清洁能源,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是和能源变革离不开的,电能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既要保证低碳、又要保证总量需求,2030年我们的重点是光伏和风电装机要达到18万亿千瓦,是目前的6倍,发电量达到2.8万亿度千瓦时。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能源革命,这也是中国能源禀赋所决定的能源革命路径。这些年我们国家的风电、光伏发展迅猛,为世界第一,但是弃风、弃光也很严重,要实现国家的绿色能源,瓶颈不是我们没能力建设绿色能源,而是没能力消纳绿色能源。下一步开发新能源,我们应该将集中开发和分布开发并举,并且转向以中东部地区的分布式能源开发为主。另外,电气化和信息化、智能化具有天然的可融合性,不论是我们能源的生产、消费、管理,都可以实现由信息化到智能化,现在我们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物联网,都可以和智能化用电结合起来。”刘吉臻说。

“要实现再电气化,首先要开发新能源电力,构建能够消纳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的新一代新能源电力系统,在智能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智能用电。我们国家为了解决幅员辽阔、能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已经建设了大规模的世界领先的高压直流和交流电网,电网的建设是我们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刘吉臻说,“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主动的姿态,来迎接新能源革命的挑战,也一定会取得能源革命的成功!”

(图片由本报记者薛志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