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岁月更迭,转眼间,我在杜村公社任党委副书记,已经过了46个年头。1973年9月,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从组织调动,毅然从孝义县委宣传部,调到离城70里的杜村公社。一日,我愉快地骑了辆半新不旧的飞鸽牌自行车,捆上行李卷儿,踏着铺满石子的“孝石公路”一路颠簸,风尘仆仆,快到晌午12点才进了公社的大门。回想起当年“学大寨”,战天斗地的事儿来,心里非常惬意。往事如烟,记忆犹新。
杜村公社的地域纯属山区,在孝义西北隅。境内沟壑纵横,坡坂甚多。到各村下乡,不能骑自行车,全凭“11号”步行。全公社供有26个大队,大部村庄都挂在斜坡上或夹在山涧里。距公社最远的要擞申江沟大队(该队离公社所在地40里,离孝义城130里,离中阳县的后许峪村仅4.5里)。人称孝义的新疆“阿勒泰”。因路途远又不好走,队干部到公社开会,常常要住一宿才能回去。
在那寂静的山林里,经常有山鸡、兔子、狍子、山猪、狼、豹子出没,因此走路要多加小心,提高警惕。多少年来,因地势偏僻,山路崎岖,交通闭塞,社员们的视野狭隘,思想守旧、落后,这里不凡叙说两个故事,让大家听听。
有一天,几个老汉在地里锄苗子。休息时,都围坐在一起,一边吧哒吧哒地吸旱烟,一边议论毛主席吃什么饭的话题。大家你一言他一语,太阳偏南,晌午已过,还是说不下个子午卯酉。临下地时,一个老汉突然站起来说:“我想到啦”,大家忙问:“你想到什么?”,“依我看,毛主席他老人家顶多吃个‘清蒸羊肉蘸扣喽’”。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各自扛着锄头,头也不弯地回家去了。
七十年代,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很紧。要求每个育龄妇女,只能一胎化,准生一个孩子。一日,申江沟大队接到公社的电话通知:“今上午县里的医生,要去你大队给妇女们‘上环环’”。早饭后,老支书王安忠,用喇叭筒喊话,很快就将上环的10来个妇女,集中在大队办公室,并由他亲自守门。待县人民医院的梁容桂、郭淑珍、孔毓桂等医生进村时,在场的妇女们顿时战战怵怵颤抖起来,原因是有个妇女说:“听说这几天孝义平川的铁匠,什么也不做,专门为妇女避孕‘打环环’”。说话间,有几个妇女从支书的腿旮旯里钻出去,直奔山林里去了。医生们进村了解情况后,马上把“避孕环”亮出来,给大家看,这才打消了妇女们的顾虑。
申江沟大队共有60户,250口人,耕种着3000亩山地。公社化后,虽经认认真真地学大寨,产量还是不高。村里的山货、土特产运不出去,社员们还是过着“节衣缩食”的紧日子。
公社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在1975年秋,专门召开了“修通公社至申江沟的汽车路”党委扩大会议。会上公社党委书记晏治平动情地说:“多少年来,申江沟还是那条弯弯曲曲,只能通小平车的路。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坐吃山空,硬等老天爷的恩赐吧!只要我们发挥人民公社集体的力量,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会后,各大队都召开了动员会,抽出精干劳力,全公社迅速组成1000人的修路大军,带着锅灶、米面、行李、开挖、运输工具等,以军事化行动,浩浩荡荡开进了修路工地,安营扎寨。山腰间用石灰写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学大寨改天换地”“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等1人多高的标语。公社党委晏治平、张道玉、赵锡瑞、张春有等领导,也都身先士卒,走上工地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修路大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难”的冲天干劲,工地上整日炮声隆隆,车辆穿梭,逢山辟路,遇沟填土,大战10天。动用土石方100余万方,修通40里长,8米宽的汽车路。通车那天,当公社的75马力大型拖拉机和县铁厂的数辆拉矿汽车,由东向西,缓缓进村时,申江沟大队的男女老少,喜气洋洋,齐集在村外公路两旁,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高呼:“毛主席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伟大祖国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山峦。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含着眼泪说:“要不是托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福,俺们盖上十八张被子也梦不到啊!”。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山区后,申江沟村的村民,凭着党的好政策,一天天富裕起来。村里盛产的大量土豆、莜麦、胡麻等,用大卡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太原、石家庄等地销售。所需要的化肥、种子、农药和大型农业机械都拉回来。2008年全村土地经过流转,成立了金绿禾农业合作社,全部土地实现了耕地、播种、收割机械化。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过去村里种植不多的莜麦,产量每亩不过百十斤,现在每年播种1000亩莜麦,亩产达到近300斤,全村总产莜麦22万余斤,每斤按两块二、三毛钱出卖,全村仅这一项就能收入44万余元。全村还出现了“家家养羊、户户喂牛”的新局面。最多时,养羊800余只,养牛200余头。过去村民吃水要到深沟里人担、畜驮、车拉。2010年从15里以外的三角庄(属中阳县)引进深井水,全村人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大家高兴地说:“过去吃水进深沟,老天下雨就发愁,现在一拧水龙头,清哗哗往桶里流”。前几年40里的汽车路,又铺成了水泥路,村里的大街小巷都进行了硬化。全村有小汽车20辆,三轮车、工具车10余辆、每天小车滴滴下,大车哒哒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村民们走出大山,有的到外地打工,有的当了“吕梁山护工”,在外人口占到全村的一半以上。过去村里不识字的多,没有一个像样的中学生,现在全村有11名高中生,13名大学生,1个研究生。六、七个光棍汉,都娶上了新媳妇。全体村民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村民们乐呵呵地说:“多亏赶上了新时代,奔向了新征程,这是共和国给俺们带来的新福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