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陈明奇:推动科研信息化与科学数据发展

□ 本报记者 罗丽

中科院网信办副主任、信息化处处长、研究员陈明奇

“人类历史有四种科研范式,分别是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科研信息化。科研信息化是一种全面应用手段,以数据为研究对象产生新知识。”陈明奇在第三届“数谷吕梁·智赢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说。

陈明奇是中科院网信办副主任、信息化处处长、研究员。2007年起负责中国科学院信息化规划及实施,目前主要从事中科院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政策制定工作。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信息化战略、科研信息化、网络安全、科学数据等。曾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院士咨询项目等。

陈明奇表示,科研信息化意味着一种科研模式的变革。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起步于2002年,中国科学院提出并开始实施E-Science。从2009年-2016年,是中国科研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基础设施能力加速,超算连续保持第一,各学科领域不断深化。2016年是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的跨越阶段,当年7月,科研信息化首次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首次提出要加快科研信息化。2017年以后是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变革阶段,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蓬勃发展,助推科研信息化变革。陈明奇指出,“中科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中国科技云”,推进“智慧中科院”建设、发展科学大数据、深化科研信息化应用。中国科技云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以资源统一调度和用户自服务为鲜明特色,满足科研数据高速高质量传输、科研院所国际合作需求。科技云目前已汇聚20.75PF的超算资源,集成25个平台,提供11类58款软件。此外,中科院还有4个大数据创新示范平台,7个重点数据库,20个特色数据库,数据总量超过了2.8PB,支撑国家科学大数据发展。他希望,借助科研信息化与科学数据的应用与发展,进一步助推吕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