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县位于吕梁山南端,西与陕西隔河相望,是一个山高沟深又缺乏资源的极度贫困山区小县。解放前,这里属于军事要地,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新中国成立时,全县不足四万人,分布到420多个自然村落。大多数村庄没有学校,少数一些村子,也只有简陋的私塾,较为像样的只有三所高小,教学场所也只是窑洞和破庙。全县人口中,绝大部分人群处于文盲状态。
建国初期,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县里从外地抽调了大批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规模的举办民校、夜校进行扫盲教育。绝大部分村庄办起了小学。这些从外地来的老师,一干就是十几年、二十年,至今给石楼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影响着石楼人的文明与发展。
1956年秋,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县里办起了第一所初中学校。1962年增设高中部。尽管教师大都是从外地调来的,但他们兢兢业业、安于职守、敢于吃苦的教学风格,被石楼人传为佳话,至今交口称颂。那时,在校学生只有几百人,但开启了石楼人的希望和前景,尽管条件艰苦,但美好的前景鼓舞着每一个人。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党和国家人力物力的全面支持下,全县大规模地开展普及小学教育,兴办初中、高中教育。村村有学校,乡乡有中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就近上初中、高中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尊师重教,兴学育人,成为一种社会常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培训师资,改进教法,改善办学条件,抓“双基”“二力”,提高质量,成为又一轮新的追求目标。石楼的教育蓬勃发展,在校学生达到两万多人,与外地的差距逐步缩小,呈现出辉煌的局面。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石楼县高考达线人数从几人、几十人一路上升,到2018年达线人数上升为6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石楼县高考达线、定向、函授、进修,达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超出20000人,有1000多人是名牌大学,有6名学子考入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目前,石楼县在职的教师、医生、公务员等一系列公职人员基本上是本地培养的,大多数是大专以上学历。石楼的发展源于教育的辉煌,教育的辉煌闪耀着党和国家发展的光芒。
功夫不负有心人,石楼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援。石楼地处贫困山区,同时也是红色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石楼人民付出了牺牲。和平年代,石楼人享受着国家的关怀,但报国之心、报国之情永远是石楼人民的情怀与美德。目前,石楼有3000多优秀人才,就业于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西安、太原等大中城市,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他们的智慧与才能。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举措,其力度之大,科技含量之高,令世界瞩目,这必将推动全国教育水平领先于世界之列,也必将带动石楼的教育更加辉煌灿烂!
(作者倪文生系石楼一中原校长;贾爱义系石楼县教育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