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在通讯工具变化中感受美好生活

□ 郭志梅

现在,互联网、电话、手机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和全世界任何人即时通讯,费用也比以前大大降低,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必备的生活物品。当我每次打开微信和87岁的老母亲视频聊天后,心情总是感慨万千,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写信、拍电报、传呼、小灵通、座机、手机、QQ、微博、微信,这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人与人之间通讯方式的变迁,再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们兄妹9人。我老大。我大伯、二姑、三姑都在外地工作,父亲也在乡政府上班,经常不回家,以前联系主要靠书信。8岁那一年,爷爷就让我学着写信。他说,你慢慢学会写信,以后咱家的写信这件事就都交给你。有时候遇到急事,寄信来不及就去拍电报,当时要跑到20里外的丛罗峪邮电所去发报。

再后来有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说法。我心想,谁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咱还不知道能不能赶上。结果到了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了留声机和手摇电话机。记得有一次,父亲拿回一台留声机,把它放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打开,它上面有个圆盘转动起来,就唱出了十分好听的歌曲。这个有趣的“西洋景”,引来了全村人观看。我挤在最前面左看右看不见人,那声音是从哪儿来的呢?百思不得其解!父亲说,是录了音从那个圆盘上再放出来。我心想,发明留声机的人实在是厉害了。

上世纪70年代,手摇电话机也只是乡镇一级的政府才配备。上世纪80年代,手摇电话机逐渐被转盘电话机代替。但是,安装电话的地方还是很少,人们打电话还得去邮电局打公话。由于通讯的不便,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麻烦。我记得有一年腊月,在内蒙古工作的姑父病逝,电话辗转打到了县城,可无法通知到远在100多里的老家农村,致使父亲和叔父他们都未能去参加姑父的葬礼。

上世纪90年代,能够有一部BB传呼机,无疑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记得1999年,刚在太原参加工作的女儿买了一个BB传呼机。她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传呼号,让我有事了呼她。我要和女儿通话了,就跑到邮局,或者借个电话,先给女儿发个传呼,然后等她回电话。她接到传呼,就会找个公用电话给我回过电话来。随着BB机的增多,排队打电话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为了和省城的女儿说上几句话,我一等就是几个小时。那时候,已经有了移动手机叫“大哥大”,一部上万元,想都不敢想,我只想着能在家里安上一部电话,就心满意足了。直到1997年,因为工作的需要,我们家才安了一部电话。那时安装电话也很贵,花了我将近一年的工资5000多元,才安上一部电话。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再也不用为打电话往出跑了。

之后,传呼机的价格也从几千元降至一千多元,126和127寻呼台的能力也日益增大。在此时,一款名叫“小灵通”的手机,迅速占领了通讯市场。进入2000年,我女儿给我买了一部小灵通,这下子方便多了。小灵通兴起没有多长时间,又上市了直板手机。那时最时兴的是诺基亚直板手机,除了四分之一是显示屏,其他都是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按键。记不清哪一年了,女儿把她不用的一部直板手机送给了我,当时因为不会发信息,很是熟悉了一段时间。直板手机流行了没多久,翻盖手机来了。翻盖手机中摩托罗拉的居多。翻盖手机已经实现了一半是显示屏,一半是按键,还有手写功能。手机的外观、铃声、功能,都比直板手机先进了许多。但价格也不菲,几千元不等。我们根本不敢妄想,觉得有个直板手机已经不错。2008年,上大学的儿子偷偷攒下生活费,让修手机的表哥用500元钱买了一部摩托罗拉旧手机,还瞒着我们说是借别人的用。后来被我发现是他自己买的,还臭骂了他一顿。

时间进入到新世纪,各种品牌的手机都涌现出来。这个时期的手机,不只是用来打电话那么简单了。人们通过手机发送电子邮件,登陆互联网、微信、QQ等通讯软件也出现了。

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人们上网聊天,微信语音、视频通话、网上购物、微信支付。出门都不带现金了。我朋友多,微信群也多,我的微信上有家人、同学、社区、同事、朋友、购物等几十个群,活跃度很高。我现在没事就在手机上看看新闻,和朋友们聊聊天,还网上购物。家里大部分的衣服和生活用品都是我通过网上购买的,快递会直接送到家里来,很是方便。今天零距离的智慧生活,是40年前那个趴在农家书桌上写家书的我无法想象的。

截至现在,我们有了工业云、4G、5G,再过一两年,通讯发展得将更迅速,从过去传统的业务,到现在逐渐变化成互联网+,基本上代替了人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足不出户,可以处理好生活中的许多事。

毋庸置疑,通讯工具的变化映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体现出了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

(作者系原临县环保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