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素养不高,很难管理好班级,也不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而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拜金主义等现象,教师利用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表现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包括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能力。
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在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业中。我国现阶段,有人提出教师的人文素养除了具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热爱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外,还应该注重“五心”修养。诚心,是“五心”修养的基础修养。精心,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做到不讨厌一个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安心,是敬业爱岗的前提条件。恒心,是为人师表的长期要求。雄心,是成就事业的心理品质。教师也需要雄心壮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不断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担负起实施人文关怀的重任。传授知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
二、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得比较单纯,情绪化比较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表现在向学生指出应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即具体的学习习惯;二是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一位教育家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榜样被学生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首先考虑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如何,直接制约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其次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监督和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产生影响。再次教师自身的形象作用。如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集中反映了教师的精神风貌,它包括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认知策略、对学生的态度及其教师的主观追求等。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样,教师的正确要求就容易化为学生的行动。
三、时代呼唤教育回归人文精神
追寻人文精神的回归,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这样的心心相印,学生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教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学生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而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人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扩展学生的知识内涵作为基本目标,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无视表达热情。因而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在校内和校外呈现两面人现象。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的缺失,它容易使人迷失自我。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完善。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往往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量感。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学生,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这样会自觉不自觉的树立远大的目标。反之,一个没有深厚人文素养,举止猥琐,语言粗俗,庸俗无聊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没有恒久引力与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上的闻一多之于臧克家,沈从文之于汪曾祺等等知识分子,这些伟大的教师,永远会让他们的同样伟大的学生铭记不忘,学生的成功为这些伟大的精神导师的人生写下了辉煌的一笔!教师人文素养体现出来的追求与抱负已经深深地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指标,教师自身的努力与成功,将激励他们的学生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成功。
(作者单位:中阳县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