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离石及周边的农村几乎家家种植毛桃。毛桃因其外皮附着一层短毛而得名。果实呈心形,桃嘴微尖,果肉薄,桃核较小。在离石,毛桃俗称“家桃”,一般在处暑、白露前后成熟。因为这两个节气和传统佳节中秋节前脚赶后脚,所以在过去,种植“家桃”的人家待到中秋节时,会把“家桃”赠送给住在城里的亲朋好友,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稀罕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家住离石区枣林乡椿树峁村的王银贵靠发展林果经济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小儿子上了大学,还吃上了“公粮”。但后来,由于自己种植的水果品种单一,果树管理不科学,果园开始荒废。王银贵也放弃了多年精心打理的果园,随儿子进城打零工。
在城里打零工的那几个年头,每年秋收的时候王银贵会抽时间回一趟家。每次回家他第一时间先去果园转一圈,看着硕果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但没人愿意去摘,直到烂在地里。那一刻,王银贵的眼神里明显流露出了惋惜。他说看到烂在地里的果子,他的心会发“疼”。
王银贵的果园中,“家桃”树占三成。
七年前,记者采访过一次王银贵。那一年他65岁,进城打工已经好些年。当天,路过王银贵的果园时,他刚从城里赶回来。一回家就先跑到了果园,正拿着手机挨个给亲戚朋友打电话:“果园的果子熟了,梨也黄了,抽时间来摘吧。毛桃今年结得不稀。”
电话那头不知道怎么回应王银贵,但他挂了电话后一脸丧气:“现在的人嘴金贵得很,吃不了这些了。”一旁的儿媳李小艳递过去一句话说:“你这果子不是个头小,就是咬一口全是虫子,谁稀罕咧!”
王银贵没有搭话,蹲下身子,从地上捡起了一颗表面比较光滑但个头不大的苹果,摩挲了一下表皮的粘土,深深地咬下去一大口。
那次和王银贵聊天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果子熟了,就是没人愿意摘,就是烂在地里,也不会有人觉得可惜。
王银贵觉得可惜。他对记者说,等自己打工打不动了,就回村里来,每天守着这些果树。
“你守着这些果树,就会有人来摘吗?”
“没人摘,我就挨家挨门送,就是不能再让这些果子烂在地里。”
前段时间再次见到王银贵时,他已经是72岁的老人了。看上去样子变化不大。他向记者介绍说,干不动了,回村里种些土豆玉米,顺便把自己的果园看管起来。
果园好多年没人管理,已经荒废了不少,大多数果树已经枯死坏死,只剩下一些生命力比较顽强的杏树、李子树和“家桃”树。
“毛桃树还有七八棵,今年天年好(适合庄稼和果蔬生长的年份),桃子虫子少,个头也还可以。”王银贵介绍说。这几天正是“家桃”成熟的时候,王银贵基本上每天来果园一次,回去提溜一大篮子“家桃”。一回家就赶紧催促妻子李黑汝打电话或者托话捎话给城里的孩子们,让逮空回一趟家带些桃子回去。
电话那头,孩子们老是说忙。
等不上孩子们回家摘桃子,王银贵会搭乘去城里的顺车自己给孩子们送。有时候实在没有便车,他就背起桃子先步行三公里多去通往乡里的主干路上等公交车去城里。
“桃子送到家里,孩子们不一定稀罕,吃一些,扔一些。”李黑汝一直觉得老头子就是瞎折腾。
“那也总比烂在地里让人糟心强。”话刚落地,王银贵提起篮子又去果园了。
离石区田家会街道的北圪垛村现在被改造成了森林公园,村里基本无人居住。今年57岁的梁军平和老伴还没有搬出来,住在村中间。梁军平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毛桃树,这几天也成熟了,老两口干着急:桃子熟了,没人愿意回来摘,过几天就都烂在地里了。
桃子送不出去,老两口就干脆把桃核去掉,把果实晾干。周末的时候,公园里游人不少,老两口会等在路边,专门招呼游人进院子来摘。但是愿意的人寥寥无几。“年年都一样,桃熟了,满地上铺一层,没有人摘,就这样烂掉。”“搁十几年前这东西吃香着了,每到秋初得专人看守,现在可好,催着喊着也没有人愿意摘。”梁军平满脸无奈。
上世纪末,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果树和养猪、放羊,到了年底拿自己种的水果和粮食换些现金补贴一年的开支。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已外出务工了,农忙时家里基本没有劳力,家里的耕地、果园就只能靠老人们看管种植,可是老人们没有那体力,地也只好被搁置了。
王银贵和梁军平希望自家门前的桃子能有人来采摘,这样的现实道出了当下部分农村劳动力缺失,地无人种,果园无人看管的窘境。
农业农村要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是根本。但是要真正地做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当下面临的“外出务工”与“家中田地无人种,家中果园无人管”的矛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入秋,渐冷!挂满枝头的硕果惹人醉。但果园内人景合一才应是这个季节最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