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70年栉风沐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伴随着新中国的腾飞,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都亲眼目睹了祖国母亲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刻感受到了她愈发强劲的心跳。让我们跟着三位老人穿梭时光,一起重温那个时代的感动与辉煌。
崔言文
亲历战火 艰苦岁月换来美好今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在享受和谐社会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好男儿要当兵,保家卫国平天下,在战争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但战争的背后也有一批默默无闻为前方部队提供物资保障的英雄,他们不扛枪打仗,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为部队、为当地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于耄耋老人崔言文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近日,笔者见到了离休干部崔言文。96岁高龄的崔言文先后参与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中阳县徐家峁附近与日本兵战斗时,战斗条件十分艰难,但全体战士都不畏惧、不退缩,英勇战斗。后转战晋西北,1946年参加了晋察冀边区部队。1949年太原解放后,从11567团调到师后勤部工作。抗美援朝时曾参加过 “第五次战役”,随后他在部队做后勤工作,主要负责为前线部队运送粮食、弹药等物资,没有汽车就用骡子驮,为保证前线物资及时供应,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前进。自1964年转业后的18年里,在中阳县供销社工作,为当时的中阳县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1982年光荣离休。
“我这一生见证了祖国伟大光辉的历程,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团结一切力量,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推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让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我们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要感谢共产党!”近百岁的他坚定地说。
上世纪80年代离休后,崔言文仍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年过九旬的他听家人说,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19年新年贺词提到“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时,这位历经烽火岁月的老人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老人不禁感叹:“比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能活到和平年代,知足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我们经历过战火纷飞、饥荒流年,今天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很知足、很满足!一路走来,是国家和部队培养了我,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更让我时时不忘为人民服务。愿祖国的未来如美丽的丝绸般繁花似锦!”
张立光
眼前好日子做梦都不敢想
盛夏八月,走进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排排具有高台基、圆滚公式、长厦檐、坡屋顶、沙岩基、青砖瓦等特色的仿古建筑群巍然屹立。“通过易地搬迁,我们搬离了三面环山,没有基础设施、没有产业动带、没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小山庄,解决了出行、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的困难,极大提高了我们的幸福感。”张立光原是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村石板上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地处高寒山区、世代低产出的农耕让他的生活十分贫困。加之妻子患精神病,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如今64岁的他倒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政府加大了扶贫的力度。2018年张立光搬进了移民安置的新村,谈及70年来发生的变化,老人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形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张立光所在的弓阳村属于“黄沙遍野飞鸟不栖”的不毛之地。昔日闲置的空地,如今已有成片的“蓝板”平地而起;以往人烟稀少的荒坡头,现在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组组光伏太阳能电板组成一片片“铁杆庄稼”,变身“阳光银行”,这项建在荒地上的“致富源”,面向阳光,借“光”生金,助百姓脱贫。
“现在党的政策可好了,在村里打扫卫生每月能领到600块钱,村里非常支持我发展养殖业。目前我养了6头牛,签订了金融贷款50000元的带资入企合同,还把3000元产业激励资金入股了冠元亨养牛合作社,每年分红3000元。没想到我们快70岁的人还能在家门口干活,到年底还能整沓沓地领钱!今年我打算把旧房子重新拾掇一下,屋子亮堂了心情更舒畅。” 近年来在政府及扶贫队帮助下,2018年张立光甩掉了“贫困帽”,和他一样甩掉贫困帽子的村民还有很多。
70年,扶贫开发,从解决温饱到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迈向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在不断探索,精准发力。如今蓬勃发展的中国,在张立光看来,没有经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变化,没有参与到改革开放40年的洪流中,可能感受不到如这般的巨变,张立光称“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眼前好日子做梦都不敢想”。而今,美好的未来正在党和政府以及你我他的努力下,自信而来。
值此新中国七十华诞来临之际,欢呼、庆贺、兴奋、激动、高兴、自豪、骄傲……他说再多的词汇都觉贫乏,再多的语言也显苍白。“我最想说的还是永藏于心的那句话:我幸福,我与新中国同成长!”
王海明
余热生辉 唯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他家庭家规严家风好,教子有方,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在社会上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培养教育青少年学子健康成长;他关心下一代,不辞辛劳,不计报酬,退休后经常活跃于中阳一中、宁兴学校等地,向学生宣讲党的政策、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引起强烈反响,为关心下一代奔波,可贵的精神,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他义务救治病人,离休后共为1658名患者诊治2900多次,效果好,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他心系家乡建设,奔波于吕梁市和柳林县政府之间,为他的老家柳林高家沟乡刘家洼村解决用电、用水难题,并给村里通了电话,自己垫资26000多元;他热心助人,勇救交通事故中的伤员、帮助没钱过年的陌生人。他就是今年88岁的王海明,中阳县人,中共党员,无论过去或现在,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和爱戴。
他1947年1月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也是抗美援朝老兵中的一员。尽管年事已高,但当笔者见到老人的那一刻,依然着装仪容整齐、不改军人本色。面对这位历经风雨的老人、上过战场的老兵,和老人聊天,仿佛回到了儿时听祖辈们讲述抗战故事的时候。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谈起自己的从军生涯,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1947年1月,自己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战士。参军后随大部队从柳林到达太原,奔赴解放战争前线。1950年,抗美援朝战斗打响后,王海明毅然参加了抗美援朝,成为了一名志愿军。1954年,复员转业回到中阳县。1992年光荣离休,离休后又成为中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做校外辅导员,在中阳县的各个中小学讲学,从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关心着当代青年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让王海明老人感受最深的就是衣食住行的变化。他说,“我们国家从原来的积弱积贫,发展到今天的国富民强,来之不易。每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连在一起的。”王海明认为,中国的大发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奋斗,奋斗让百姓的生活大变样,“70年来,我们全家不仅穿得越来越好,饮食从‘解决温饱’向‘吃出健康’转变,住房也从‘蜗居’变‘宜居’。以前大多穿着布衣裳,颜色单调,款式单一,吃的粮食、豆制品、猪肉等,要凭票限量购买,一辆自行车就是让人羡慕的交通工具,一家人住在小小的平房里,既拥挤、狭窄,又没有光线,除了过年,平时没有新衣穿,没有水果、饮料、零食吃,洗衣用搓衣板,既费力,又费衣。而如今,各式各样的衣服现代时尚、色彩缤纷,想吃什么都能在市场上买到。住的楼房,既宽敞又明亮。洗衣有全自动洗衣机代劳。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离休后的王海明生活十分安乐,虽然年过八旬,但他的心依旧年轻,“我今年88岁,参与了新中国的开创奋斗,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发展,分享了新中国的辉煌成就。这些年中国的发展是让人感到高兴的。与那时相比,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倍,能够活到今天,是我最大的幸福,唯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时间的年轮,刻印下奋斗者的足迹。从1949年到2019年,整整70轮春秋。这是“新中国”的70年,这是“人民”的70年,这是“共和国”的70年。这是睡狮苏醒的70年,这是凤凰涅磐的70年,这是巨龙腾飞的70年,更是祖国不断赢得荣光尊严的70年……回望70年不平凡历程,一代代人以激情燃烧的接力长征,上下求索,奋斗拼搏,曾经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换了人间,亿万中华儿女满怀光荣与梦想,肩负使命和责任,在复兴之路上意气风发、矢志前行。“神十”飞天、“蛟龙”入海、“天眼”探空、航母远航……一项项荣誉,一次次飞跃,让中国越发耀眼,让世界为之震惊。
七十年,风风雨雨、奇迹发展、万紫千红,我们的日子,美好丰盈不可同日而语,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如今的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硬件条件也越来越好,当此,我们更应表现务实的、创新的时代精神!唯有厚积薄发、敢于追求、敢想敢拼,方能为国家、为民族、为时代担起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与重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书写时代伟业,创造美好生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懈奋斗,携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