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笔者认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搞活农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精心打造图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墙,即清除过时的标语口号和乱涂乱画乱张贴的小广告,重绘如画美景,展万卷文明,把一面面普通农家墙变成一道道靓丽的文化景观,在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上可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文化墙建设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文旅、农业农村、民政、财政、综治等部门协调配合,行政村实施,在组织专业人员搞好文化墙建设的同时,更多地发动当地热心人宣传,让有书画功底的村民、县乡文化部门职工和中小学师生等参与创作。文化墙作为土生土长的传播新载体,依托大量现成的村庄街巷道路两旁的农户院墙,以及乡村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改拆为建,修破为新,清洁粉刷,不盲目新建,不搞铺张浪费,把影响村容村貌的断壁残垣变成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村风民风的窗口和园地,使老百姓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风景带来的扑面清风。创新和打造农村基层文化载体不唯多、不唯奇,更不可一哄而上,贪大求全,只要立足实际,依托资源,扎根乡土,方便群众,就能不断促进载体生成,领域拓展,功能完善,形成“文化阵地处处有,文明之花常常开”的生动场面,让广大农村走在文化春天里。
文化墙作为农村文化阵地,需要在内容上紧贴农村实际,力求丰富多彩。从推动农村文明新风出发,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形象的图画、通俗的语言、身边的事例生动诠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文化墙集报纸的版面、电视的屏幕、露天的课堂、政策宣传的窗口等功能于一身,以国画、漫画、谚语、顺口溜、歌谣、书法、格言警句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反映文明礼仪、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民风民俗、婚育新风、脱贫攻坚、勤劳致富、科普知识、环保知识、卫生常识、政策宣传、交通安全以及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邻里和谐等众多内容。创作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力求通俗易懂,内容新鲜,简洁明了,吸引眼球,并根据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进行阶段性更新工作,把文化墙建成政策明白墙、文明礼仪墙、美德教育墙,使文化墙成为群众身边离不开的辅导员,走不掉的宣传员。用身边的人和事讲道理,让文化粘上泥土味、人情味,有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农民朋友由被动看变为主动瞧,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文化墙建设要与当地脱贫攻坚、村庄整洁、危房改造和清洁家园等美丽乡村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相融合,既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美化到文化,不仅继承了历史文化,传播了现代文明,而且能宣读政策法规,倡导道德规范,还改变了农村面貌,促进乡风民风转变。文化墙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有效激活了农村文化资源,带动了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培育壮大了乡土文化队伍,催生出许许多多贴近群众生活的精神文化产品,让群众在享受中接受,在接受中传播,不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种子撒向广阔的农村大地。 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