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职业记者面临全方位的挑战,有知识更新层面的,有新闻思想方面的,同时也面临着“全民记者”这一新现象的冲击。所谓“全民记者”, 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全民记者”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 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全民记者现象的出现,职业记者欲决胜突围, 笔者认为,需做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队伍建设:“内”“外”兼修。加强职业记者的队伍建设,是其制胜突围的重要基石。
队伍建设, 需内外兼修。内部:培养新闻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新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壮大职业记者队伍的关键所在。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新闻教育既要重理论又要强实践,既要授技能又要传人文。在夯实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同时,切实培养准记者的道德感、责任感、正义感。外部:优化记者就业环境。对此,我们应当推进新闻立法,创造和谐有序的从业环境, 保障职业记者的全身心投入。“内”与“外”的建设,为职业记者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新要求,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个体竞争力:扬“长”避“短”。作为一项新闻职业, 记者是以专业的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提供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相对于“全民记者”,职业记者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专业的新闻传播路径和平台, 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 赋有政治素养和舆论权威性。由此可见, 职业记者的先天优势明显。但是,全民记者尤其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常借力于微博、 社交网络等自媒体, 进行新闻事件的现场传播与即时扩散。就此而言,职业记者则截然相反,必须按照传统职业操守进行线性采编。这在一定程度上, 削弱了职业记者播报新闻的时效战斗力。为了在新闻时效上抢占先机,一些职业记者会将“新闻眼”投向众声喧哗的自媒体空间。自媒体,成了一些职业记者发掘新闻的“加速器”。新形势下,职业记者首先应当学会扬长避短,扛起新兴的“传播利器”,加强传播技术的融合,尽快掌握新媒体技术,做到即时发布信息。其次,还应当培养在“全民记者” 发布的海量信息中辨别信息真伪、 筛选新闻线索的能力, 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充分运用好新媒体技术,用足用透新闻素材,强化报、网、手机联动,通过取长补短, 在这场新闻战役中制胜突围。
最后,作为职业记者,应当注重新闻策划能力,强调新闻报道的深度和温度,善于沉下身去,凭借真实性、客观性、新鲜性、贴近性的视角与笔触立于不败之地。
(三) 新闻理念:推“陈”出“新”。理念指导实践, 正确的理念成就优质的新闻。新闻理念的推陈出新,并不是对传统新闻理念的全盘式否定,而是承扬精华、剔除糟粕、创新发展。笔者认为,新闻理念想要出新、出彩、出众,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脚踏实地,丈量新闻。网络技术的发展, 既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又纵容了人类思维的惰性。当下,网络成为了一些职业记者采集新闻信息与线索的源泉。新闻采写方式出现了转向: 由“跑”变成“想”,“脚板新闻” 转为“指尖新闻”, 新闻成了合理想象、 艺术润色、 故事叙写的产品。对此, 职业记者必须摒弃陋习, 树立新的新闻采写理念,重视“脚底板精神”, 脚踏实地丈量新闻。
2、既做专家,又做“杂家”。传统的新闻教育,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单向度” 记者。他们掌握了基本的传播技能, “上手快”但“乏后劲”。较全民记者, 职业记者需要在专业素养、实践技能、知识储备、人文学养等方面下功夫, 延扩知识、学识与见识,做一位“杂家”。与此同时,又要精钻一门,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只有这样, 新闻做起来才会有点有面、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3、沉潜基层,转变文风。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新闻工作的开展越来越需要“落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地把双脚踩在这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源、素材之库、新闻之根。走入基层,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职业记者需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立足脚下,放眼深远,优化工作方案,创新报道方式,悉心组织实施,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