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刘胡兰英雄民兵班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几十年来,民兵班队员已经更换了数届,而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却常讲常新,她们“接过姐姐的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天气虽冷心里热,我从那前线转回来,胜利的消息要传开……”这首歌伴随着新中国一起被一代一代人接续传诵了70年。70年来,刘胡兰精神化作发展的强劲动力,推动着家乡文水擘画出一幅幅美好的蓝图。
科学调整结构
集群发展一路引吭高歌
新中国成立后,文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胡兰精神感召下,全县各界人士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1956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文水确立,工业经济走上了发展新轨道。
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为文水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文水县继续发扬敢闯敢冒、不屈不挠的刘胡兰精神,在全省扛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一时间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1984年10月,县委召开“发财大会”,鼓励乡镇企业家做大做强。随后的两年间,又先后召开了“能人办厂会”和“城乡经济协作交流会”,明确制定了发展乡镇企业的十大优惠政策,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在能人牵头、群众集资、政府扶持下,全县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93年,文水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1995年,全县个体工业企业达2668户,从业人员19777人,总产值达80295万元。2005年,全县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9户。国务院中部崛起长沙座谈会后,文水县紧紧抓住省“两区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双百双千”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湖北吉港等项目落户文水,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文水县积极发挥省级开发区——文水经济开发区的功能优势,紧紧抓住全省大力推动开发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形成了以百金堡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体园,南安焦钢产业园等为辅助产业园的“一区三园”格局。开发区现有企业3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户,职工总人数5000余人,总资产160亿元。该县对区内产业统一规划、分园实施,产业发展方向以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械装备业为主,培育优势产业,紧盯光伏能源、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科技前沿,积极推动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努力培育业内领军企业。完成晋能科技年产360兆瓦单晶太阳能电池组件升级改造,积极引进上下游产业,扩大高效组件在“平价上网”政策下的竞争优势;支持康欣药业启动新建扩产项目,开展生物真菌药剂及保健食品研发,打造全国最大的菌物药制药企业;实施光华铸管2×208m3铸造高炉升级改造项目,扩大与新兴铸管合作规模,启动年产45万吨离心球墨铸管智能化改造项目,引导汾西安泰、兴宇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主动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北斗星年产1万吨新能源材料、联碳年产8000吨特种蜡材料、耐而科技年产7万吨高档耐火材料等项目建设;扶持鑫源昌、通宇、双峰等模板企业研发新技术,采用高分子等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开发大型桥梁、涵洞等异型模板构件,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奋力拓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叫响文水品牌,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以新的姿态强势勃发。到2019年6月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2%;财政总收入增长1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1%;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4%。在外部环境趋紧、生态环保倒逼的背景下,主要指标好于同期、好于预期,县域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目标。
科技创新引领
农业昂首挺胸踏步而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水有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三条过境河流,自古就是农业大县。新中国成立后,文水县将胡兰精神的政治优势转变为推动农业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将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持续加大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力度,引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释放改革活力,补齐农业短板。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8亿公斤,棉花总产488.5万公斤,列入山西省粮棉十强县行列,被国务院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该县积极引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梨果种植,形成以南安镇为中心的女皇贡梨生产区,目前,全县已发展12万亩梨园。 此外,该县推广畜禽养殖技术,全县笼养鸡、瘦肉型猪、肉牛等养殖业蓬勃发展。1992年,文水县跻身于全省畜牧业十强县先进行列。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继续深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农业,用产业化经营统领农业,不断强化龙头、扩大基地、培育特色,做大做优粮、菜、果、畜、农副产品加工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了玉米、梨果、葡萄、设施蔬菜、核桃种植及沙棘加工、肉鸡肉牛养殖加工等七大生产基地,涌现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户、省级12户、市级26户,龙头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在全省县级层面稳居第一。文水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粮食生产重点县”“商品粮基地县”“现代农业示范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基地县”“养鸡养牛重点县”“特色农业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县”“禽蛋基地县”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
今年,文水县以乡村振兴“156”工程为指导,抓住打造“全省农业强县”的目标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高效农业先行区”建设,推动全县农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建成与文水农业基础条件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以此为目标,文水县立足实际、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倾力打造以下曲为核心的高质量粮食主产区、以胡兰为核心的高标准现代畜牧养殖示范区、以凤城和孝义周边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以南安和苍儿会为核心的山水田园农旅融合样板区、以开栅为核心的生态修复产业开发区等“五大特色产业板块”,并进一步从品牌、服务、主体、动能、环境、组织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截至6月底,现代农业发展快速升级,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62亿元。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创建,不断放大“文水梨果”、“文水长山药”等品牌优势,9个主体、18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组织7户企业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家庭农场2个。做好刘胡兰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强镇建设,龙头企业环保设施提标改造完成60%,标准化优质肉牛育肥小区完成50%,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提质项目完成70%。以野山坡沙棘小镇为试点,在国省道沿线等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打造一批精而美、小而特的特色城镇。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申报美丽宜居示范村8个、提档升级村16个。在县城及307国道沿线33个村持续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试点,127个村已建立卫生费收缴制度。发展马铃薯、西兰花、中药材、小杂粮等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生猪存栏稳定在7万头,牛存栏11万头,家禽存栏稳定在50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4.73万吨。
此外,由农业牵动,文化旅游也得到发展。2009年,苍儿会旅游公路竣工通车;2010年,世泰湖作为省级首批湿地公园获批建设;2016年,苍儿会生态旅游区被誉为“中国最美休闲胜地”;2016年、2017年,连续举办两届“清凉夏日”旅游文化季活动。到2019年,全县基本形成了以英雄刘胡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女皇武则天为代表的帝王文化,以文水公式子为重点的民俗文化,以苍儿会自然生态为重点的生态文化,以上贤古人类遗址开发为重点的遗址文化,以宋代名将狄青为代表的将相文化,以东岩寺和梵安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等极具开发潜力的“七大文化产业”。开展植树造林,新增三北防护林8000亩、退耕还林1000亩、可视山体绿化1000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得到加强。
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福祉响响亮亮叫起来
时代在发展,刘胡兰精神也在不同的时代衍生出新的内涵。进入新时代,文水县将“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勇于牺牲自我、彻底无私奉献”确定为新时代胡兰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和干事创业的热情。但不管什么时代,都把弘扬胡兰精神落脚到民生福祉上。
70年来,围绕民生实事,该县坚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不懈强弱项、补短板。1983年,全县兴起了集资办学热潮,共集资1134万元,使全县乡镇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目标,九年制义务基础教育得到加强。2003年,县委、县政府优化教育资源,将原文水中学和文水二中合并,高考达本科线人数连续5年稳居吕梁市第一。2013年,新文水中学建成搬迁,文水二中重新组建。2017年,文水县职教中心启动建设。2019年,“全面改薄”工程涉及基建类项目19所学校,12所学校已完成建设。上半年共计完成五期584名校长教师培训,外派参加省级、市级培训教研活动280余名,组织参加市级教研培训活动1200人次。软硬件的投入,提升了文水教育水平,今年高考全县达一本线743人,达二本B类1664人,四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卫生事业方面,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4年,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5年,新医院建成并完成搬迁,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建设方面,2007年,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建设资金,推行集中办公制度,整合行政资源,将处于繁华地段的几大行政部门进行整合开发,拍卖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全面启动文东新区建设,文水县城市建设翻开了崭新一页。2015年,县城集中供暖工程全面启动,到2019年6月底,供热范围638万平方米,覆盖凤城、开栅等6乡镇62村的农村集中供热工程启动投建。西山公园和滨河生态园相继投用,群众娱乐运动有了好去处。交通建设方面,1985年,文水县乡乡通油路,85%的村通砂石路,成为全省无次路县之一,全省公路现场会在文水召开。1997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被省政府评为村村通公路县。1998年和2000年,县境内分别修建了夏汾高速和大运高速公路,并相继通车。2011年,铁路建成通车。特别是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春季行动、夏季攻势、秋季会战、冬季对标”四个专项行动,2017年底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目标。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一个黑恶势力犯罪团伙,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是文水历史上波澜壮阔、曲折瑰丽、大张大合的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实现了从贫困到总体富足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单纯的农业县到三产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相对封闭到全面融入外部世界的历史性跨越。从乡镇企业领跑全省起步,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新兴铸管、冀中能源、晋能集团等央企国企进驻文水,百金集团、文通集团也从文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大县、畜牧大县、农产品加工大县不可撼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处在全省领先位置,省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体量全省第一,大象、牧标、野山坡等品牌享誉全国。比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宝贵的是“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勇于牺牲自我、彻底无私奉献”的新时代胡兰精神,成为引领文水奋勇前行的无敌力量。
刘胡兰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70年春风化雨,40年改革奋进,文水作为刘胡兰精神的策源地,更要大力学习好、弘扬好、传承好刘胡兰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追梦圆梦。这是英雄家乡人民的美好目标,我们坚信文水45万儿女定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全县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推动英雄家乡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谱写新时代的发展新篇章,让刘胡兰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永久永恒不变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