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近年来,由于移动支付便捷迅速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商品交易的发展。也使得移动支付在农村得到了推广普及。“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移动支付有助于释放中低收入家庭消费潜力,促进中等收入家庭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数据显示,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得消费增长22.10%,城市地区为12.97%,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得恩格尔系数降低2.28%,城市地区为1.20%。相对于城市地区,移动支付对农村家庭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在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等地区,金融服务很难触及,金融产品的发达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而移动支付的日渐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可更好地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支付需求,进而带动消费金融等服务的普及,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得以释放。
一、农村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民众对移动支付存在疑虑。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需要使用者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多的金融知识储备。我国农村地区居民长期使用现金支付和银行转账等传统支付业务,认为看得见的现金交易和白纸黑字的转账业务单代表支付安全。较多人未曾尝试过移动支付,对移动支付了解不充分。受一些移动支付欺诈犯罪案件报道的影响,部分居民对移动支付过程的便捷性、账户资金的安全性和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存在疑虑,影响了居民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和支付业务的普及程度。
2.普及程度相对较低,用户人群分布集中。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也往往将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重点放在城镇地区。服务设施的缺乏和宣传推广的不足,导致农村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比例相对较低,而且呈现明显的职业分布和年龄分布集中。
3.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相关机构合作力度有待加强。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涉及到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通信运营商、特约清算组织和政策性银行等多方。在实际业务推广过程中,存在各家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分头推广各自业务,在重点地区激烈竞争同时对偏远地区疏于拓展业务的情况,把投入到农村地区相对较少的资源进一步分散。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和通信运营商之间也因为利润水平、收益分配、资源投入等问题,给农村移动支付建设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4.相关基础设施薄弱,用户体验有待提高。移动支付的顺利完成,需要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覆盖广、信号良好的移动网络,相关APP和交易处理系统,能够及时处理故障和风险的服务网点和工作人员,规模较大的商户还需配备了解业务的收银和管理人员及扫码枪、扫码仪等业务受理设备。目前,智能手机普及程度较高,APP开发水平比较理想;但一些偏远地区网络信号覆盖程度不高,影响支付顺畅程度;部分商户从业人员难以处理突发状况,缺乏指导消费者进行移动支付的能力,业务受理水平有待提升;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的网点和服务人员在农村数量较少、分布分散,不利于推广移动支付业务,难以及时处理突发风险事件和解决移动支付设备故障。
二、大力发展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活动要多措并举,采用宣传折页、电子广告、手机短信、现场宣传、情景剧、小视频、案例征集等形式,形象生动地普及移动支付,提高民众使用移动支付的兴趣、意愿、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2.加强移动支付业务监管,建立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支付安全是重中之重。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需要完善的监管体系。
3.创新业务产品,贴近农村支付需求。移动支付的发展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广大农村民众,满足人民群众的支付需求。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支付服务场景和金融基础设施存在差异,人民银行和协会需要引导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根据农村支付现状,推出个性化的移动支付产品和业务,研发针对性的手机APP等移动设备应用程序。相关企业应逐步支持农村地区使用移动支付,尤其是在“水电煤”等生活缴费领域,扩大移动支付使用范围,便利群众生活。对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进行适当业务倾斜,通过移动支付补贴、降低特定商户费率等方式,扩大农村移动支付覆盖范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吕梁市政协委员、岚县政协主席刘瑞峰、岚县政协委员丁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