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出生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干部家庭。
1964年春,我随父母由西宁市迁回老家——临县城庄镇松峪村。
那个时候,6岁的我惊奇地发现,两千多人的大村子,全村不分男女老幼基本上是一种款式——中式衣裳。上衣还好些,那个裤子,穿起来还真是既难看又难收拾。记得当年我二伯父病故,妈妈给我借了一条白色裤子(孝服),它既没有皮带袢,也没有裤钩,一根带子随便系到腰里,一整天不知道掉了多少次,闹的我真是哭笑不得。那个年代村里的人们穿的都是粗布衣裳。
回到老家,感觉变化最大的是吃饭问题。从小鸡蛋牛奶白面大米肉类蔬菜没有间断过的我,看到红色的高粱糁糁饭,又哭又闹;高粱炒面和秕谷窝窝,真的难以下咽!
至于住行条件就更差了。大部分人家都住在梁里和半山腰里的“一炷香”门窗的土窑洞里。我家住在坐西向东的一个院子里,房子是不足二十平方米、破烂不堪的黑窑洞。窑洞内,一个水缸,一面大锅,一张风箱就是全部家当。全村除大队的骡子车、牛车外,几乎没有代步工具。当年爸爸去县城开会,回来时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也成了全村唯一的代步工具。
几十年来,在党的正确引领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农村的生活条件大变样,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国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村的发展也一日千里。农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穿戴。现在的农民,“缝补衣服”已成过去。现在是冬有冬装,夏有夏服。那些化纤品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棉、麻、桑蚕丝产品,花样款式更加多样化。
看吃喝。现在农村人的食品,实际比城市人也强。他们也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更注重食品安全,饮食健康。他们除了白面大米外,大都是自给。土豆、玉米、豆类、蔬菜、水果,都是自家种的无公害食品。连同猪、羊、鸡、鸭也是自养。
看居住。农村人现在的住房也不亚于城市人,早就告别了“一炷香”门窗的土窑洞和岌岌可危的破旧房子。大多数人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独门独院的平房、甚至楼房,屋内设备齐全。电视、电话、电冰箱、洗衣机,城市有的农村都有,比城市优越的是,家家户户院里都有菜园子,里面各种时鲜蔬菜应有尽有,让城里人看了羡慕不已。
看出行。现在农村已经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时代,早已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大部分家庭都有摩托车、电动车,有的还开上了小轿车。上地开着三轮车,出门开着小汽车。面对村里的巨大变化,他们乐在脸上,喜在心里。
2014年4月,我和哥哥陪母亲又去了一趟青海西宁市。那个粮食厅家属大院不见了,总寨粮站不见了,许多记忆中的东西都不见了。整个西宁市高楼林立,繁花似锦。当地老干局将我们娘三安排在市中心的天桥宾馆。父亲的老同事郝玉连阿姨在建银宾馆专门为我们接风洗尘。告别时郝阿姨送了母亲一件上衣,一条围巾。5月3日,奔波了十多天的我们,仅用了4个小时就回到了家中,母亲风趣地说:“还是我们农村好啊!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空气也清新。”是啊,西宁市是变了,变的让我们找不到旧日家门了,可吃住行和我们农村没有多大差别!
总之,是党的惠民政策、富民政策如春风化雨,农村经济发展才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不禁感慨到:党的政策阳光灿烂,城乡差别越来越小。
(作者系临县城庄镇九年制学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