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脱贫攻坚的临县答卷

——临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10月26日至27日,临县在湫水万安苑举行分房大会,来自城庄、临泉、木瓜坪等13个乡镇的94个自然村2004户村民喜领新房钥匙。 刘生锋 摄

□ 本报记者 王涛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村道,一座座整齐排列的移民新村,一片片新建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美景……十月的临州大地,风光秀美,硕果累累,湫河两岸,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场面热火朝天。

山西脱贫看吕梁,吕梁脱贫看临县。近年来,临县坚持以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省、市攻坚深度贫困的决策部署,深化攻坚举措、强化政策落实、激发攻坚动力、凝聚攻坚合力,脱贫“摘帽”持续发力。在各级帮扶力量的真帮实扶下,全县干部群众心怀感恩、自我加压、苦干实干、攻坚克难,聚焦聚力生态、易地搬迁、光伏“三大扶贫工程”,做优做强产业、改革、党建“三大基础支撑”,落细落实教育、健康、民政兜底“三大保障政策”,努力创建临县模式,下足临县功夫,塑造临县形象,交好临县答卷。

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减贫18.3万人,退出311个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30.6个百分点。2017年至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19年,计划减贫4.68万人、全部退出136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到1%以下,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

聚焦聚力“三大扶贫工程”

“党的政策真是好,我们三口人一共花了9000元,就住上了这么漂亮的房子,政府还都给装修好,我们搬铺盖就能入住,太感谢党和政府啦!”10月23日,来自车赶乡张家山村的郝刘宝在拿到了移民新房的钥匙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他搬出大山,拥抱新生活的美好愿景终于实现了。

易地扶贫搬迁是攻坚深度贫困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途径,也是安置群众受益程度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县县委、县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重大举措来抓,成立了专项领导组,全面统筹,整体推进,到今年年底将有4万余名长期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的群众搬出穷山沟,住进新房子,开启新生活。

经乡村摸底调查,临县编制了《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规划了2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重点实施“一城五镇”易地移民搬迁计划(一城指“城庄—县城—三交”城镇带走廊,五镇指克虎、兔坂、刘家会、林家坪、白文五个中心镇),着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支柱、中心村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格局。

为实现精准搬迁目标,做到符合搬迁对象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临县严格执行“农户申请、村委初审、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签订协议”五个环节,对程序不完善的规定补充完善,确保搬迁程序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把真正需要搬迁的贫困村和建档立卡户全部纳入项目实施范围。“十三五”期间,共落实搬迁272个村,涉及41453人,其中贫困人口23543人、同步搬迁17910人。拟整自然村搬迁158个30322人,其中贫困人口12412人、确需同步搬迁17910人。目前,18个安置点已全部竣工,共搬迁安置10922户353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12户22064人,同步搬迁3910户13318人)。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临县在实施易地移民搬迁的同时,出台了《临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强化搬迁后续就业和产业扶持政策,聘请山西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制定了《临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搬迁安置点后续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配套支持政策、产业发展重点等,特别是在城区安置点,重点探索“一基地、多园区”产业扶持模式,建立了贫困劳力驾驶员培训基地、农特亨、慧淘等创业就业园区。启动万人大培训工程,全面提升搬迁户就业能力。重点扶持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光伏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模式,带动搬迁户增收。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搬迁户2000人,实现就业480人。

“感谢党的好政策,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让我家还清了外债,脱贫过上幸福的日子。”林家坪乡南圪垛村沙垣组农民刘崇贵通过拉运树苗、水管等辛勤劳动,不到一年工夫,就收入了23400元。

作为生态脆弱县,临县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模式,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互促双赢,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增绿又增收。2016年以来,临县累计造林99.4万亩、退耕还林78.6万亩,分别占全省的7.2%、22%,占全市的29.6%、37.6%。仅2018年,退耕还林补贴2.9亿元,涉及贫困户5.6万户15.5万人,户均增收2388元;313家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完成造林56.5万亩,涉及贫困劳力0.9万人,人均增收8137元。先后聘用2280名贫困劳力为护林员,人均年增收5600元。生态扶贫不仅增了收,而且增了绿。

贫困群众零投入,光伏照亮脱贫路。走进临县城庄榆林山,白文郝家坡山,满山遍野的光伏板,迎着太阳闪闪发亮,蔚为壮观。

去年11月28日,仅仅用了80天时间就建成的临县中电投榆林山30MW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可为临县带来收益700余万元,在项目运营前三年,每年还要从项目收益中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帮扶临县1000户贫困户,每户年可增收3000元。

临县白文村级联建34MW光伏扶贫电站,占地面积约1250亩,总投资约2.5亿元,2018年9月动工,2018年12月30日具备并网发电条件。该电站年发电量约为4400万度,年收益约3700万元;在光伏支架下土地由康宇绿能种植专业合作社、春瑞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栽植白、知母、鸡冠花、前胡、防风等中药材,年叠加收益100万元以上,可带动53个贫困村4997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对状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发展后劲,实现“造血式精准扶贫”意义重大。

今年,临县县委、县政府把光伏扶贫作为全县“三大”扶贫工程之一,提出实现贫困村光伏全覆盖、深度贫困人口光伏收益全覆盖、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全覆盖“三个全覆盖”,打造三晋光伏扶贫第一县的宏伟目标。目前,已建成了总投资12.4亿元、总规模193MW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全市的二分之一,覆盖全部贫困村447个、贫困人口5.99万户15.7万人,仅此一项,每个贫困村每年可获得光伏扶贫收益20万元以上。

做优做强“三大基础支撑”

“我家凭着村干部帮扶,去年盖起了香菇大棚,到年底纯收入超过3万元,没想到,一年就脱了贫!”白文镇庙坪村的贫困户郝侯蛋高兴地说。

培育接地气、可复制、有特色、带动性强的特色农业产业,才能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近年来,临县全力实施“3N35”产业扶贫计划,重点培育100个产业发展园区和1000个合作社,真正形成了“县有大企业带动、乡有大园区支撑、村有合作社覆盖”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目前,临县完成了56万亩红枣、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绿色马铃薯、绿色小杂粮种植达30.5万亩。新发展食用菌种植1500万棒、中药材种植6.7万亩,肉驴养殖1万头。特别是大力实施了以红枣、核桃、小杂粮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新开发并创建了临县枣木香菇、临县枣芽茶、临县枣花蜜、临县肾型大豆等一批特色品牌,通过每年举办“中国·碛口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参加国内各地举办的农业博览会、交易会和推介活动,从而扩大了临县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有力地带动促进了贫困农民增收脱贫。

有了好的特色农产品,还要有好的市场和好的效益。为了让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临县开创了“互联网+”等电商扶贫新模式,努力把临县建设成为山西乃至全国一流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6年,临县成功申报为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把电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挂牌成立了临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了占地100亩,具有物流配送、产品展销、农产品快检等功能的临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四条物流线贯穿全县,业务覆盖全县600个行政村,直接或间接带动5万贫困户受益。今年7月,又在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新建起电商扶贫创业园,不仅为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2000多名贫困劳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新路径。目前,全县已形成“王小帮”“宝珠山”“阳府井”等一大批知名电商品牌,成功注册了10家跨境电商企业,全县电商从业人员达15000多人,红枣等农特产品在电商平台的年交易额突破4亿元,有力地带动了贫困农民实现稳定增收,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

党建引领强化帮扶力量。临县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检验党员致富带富能力的“大考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临县聚焦“三基建设”,建强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不断丰富“党建+”载体,积极构建“党建+脱贫攻坚”新模式。特别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开展基层党组织提升年活动的实践平台,制定了“8+6”推进机制,县委组织部根据提升年活动工作任务一月一提醒、一督查、一通报,各基层党(工)委对照提醒卡内容一月一研究、一安排、一报告,通过“六个一”机制,切实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三支力量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人才保证。临县对农村第一书记推行月初领单、月中督单、月末交单“三单”管理模式。明确县直单位派驻纪检组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工作实行常态化监督。全县6400名机关干部、6800名教师和医护人员人全部参与结对帮扶,人均结对帮扶6.4户,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落细落实“三大保障政策”

健康扶贫是防治贫困群众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政策。临县以创建全国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为主抓手,精准实施“三个一批”家庭医生签约等救助措施,将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贯穿工作始终,扎实推进“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三保险、三救助”和“136”兜底保障制度,代报代办服务更直接,“一站式”结算更方便,公共卫生服务更贴心,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特别是针对健康扶贫难题,在18个乡镇建立了中医特色理疗馆,通过中医理疗,为患病群众缓解病痛,目前接受理疗的群众达到2.6万人次。结合农村留守老人多,不少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的实际,选聘健康扶贫专职代办员788名,为其开展代报代办医保报销、民政救助等业务。

扶贫要扶智,扶智关键在教育。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12项政策的基础上,临县又增加了4项补助补贴政策。今年县财政还投入2900多万元,惠及了6.8万贫困家庭学生,确保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此外,临县还全面加强教育培训,实施了以护理护工、驾驶员为主的“万人培训就业工程”。2016年至今的四年来,临县吕梁山护工共培训26期11702人,就业率62%,主要输向北京、太原、天津、陕西、离石等地,就业人员月工资大多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最高10800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临县完善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城乡低保、残疾人、困难职工等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人社扶贫累计签发电子社保卡81000张,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8549人,参保率98%。2019年继续为16—60周岁建档立卡的129956名贫困人口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00元/人。全县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放人数78384人,其中贫困人口51201人。60周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率达到100%。领取标准每人每月108元,65周岁以上人员每人每月113元,通过社保卡按月直接发放到位。

民政兜底保障,深入推进“两线合一”,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临县将农村低保标准由2018年的每人每年3588元提高到4188元,将农村特困救助供养标准由2018年的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5800元,截至目前,全县农村低保户有19967户31659人,其中,低保贫困户有14566户23017人,占比73%。农村特困供养对象有4036户4090人,其中贫困户有3418户3454人,占比85%。临时救助5975人次,救助资金达2189万元。农村养老工作扎实推进,全县新建改建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41个。为8025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241万元。为5514名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65万元。着力破解老年贫困群体脱贫难题,设立扶贫孝心基金,积极构建“政府关心、子女孝心、社会爱心”联动互促的赡养扶贫新模式,将扶贫孝心基金拓展到65周岁以上,新增6000多人,达到2.1万人。

戮力同心,攻坚拔寨。如今,65万临县人民正步履铿锵,坚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深处着力,携手迈向全面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