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夏夏
说起永红村的发展,村民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带领他们共同致富的带头人——王秋生。他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抓住机遇,带领永红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他用平凡而又朴实的事迹,铺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将大有作为。”那一年14岁的王秋生当上了生产队小队会计,1970年当上永红村大队会计,1976年调到信义公社任农场场长,后又办起了粉房、砖厂等,为村里修河坝、修桥。因工作出色,1978年信义公社安排他回永红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任命下来的那一天王秋生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发展永红村经济?群众怎样才能富裕起来?村里的孩子怎么样才能坐在宽敞的教室学习?怎样才能让教师住上好的宿舍?大队怎样才能有个好的办公环境?社会治安如何管理等村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知道村里改革创新迫在眉睫,还是毛主席的一句话启发了我,山区要想富、要发展,农林牧是关键”王秋生说道。
永红村改革之路就此提上日程。王秋生知道水利是农林牧的命脉,要想高产稳产、科学种田,做好水利工作是重中之重。他先后植树造林1000余亩,四旁绿化道路植树2万多株,机修梯田1000余亩,旱地变水地400余亩,新修渠道3000多米,人畜吃水打井新增一口,建成了远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依山创造了干果山(核桃林),农业方面实施了科学种田、高产稳产、优良品种种植;同时新修学校、教室、教师宿舍、大队办公室,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让孩子们上学有了新的教室,老师有了宿舍,大队有了办公室、活动场地。在他工作期间,永红村一直是省、市、区的先进村,他曾经是省劳动模范,也得到过全国植树绿化委员会山西林业厅的表彰,好多荣誉在身鞭策着他,一定要继续发挥老牛精神,为党和群众多做点事。
然而在本应享天伦之乐,儿孙之福,拿着退休金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却还心系永红村发展、心系人民群众,又扛起了锄头,每天都在忙碌着发展核桃林,带领群众致富。王秋生通过深入田间走访,把村里的困难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此他带头组织了7户农民组建了财福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推动核桃产业规模化、品种化发展,王秋生向汾阳市禄源核桃苗木专业合作社购买核桃苗,核桃苗高达80—130cm,并邀请区核桃产业协会技术人员来村里教农民修剪、刷树、追肥等技术;村里的山地每遇下大雨,洪水到处流窜,致使地面坑坑洼洼,管理人员无力维修管护,拖拉机也无法耕种。他就向区土地局申请维修土地,现已维修2公里。他带领群众管护栽植核桃林提质增效1000余亩,经过改造,核桃林人均收入增加200元左右。“虽然我已过古稀之年,但身体一直很健康,我有这个信心和决心,带领全村及周边村群众把核桃树管护好,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日子会越过越好。”王秋生高兴地说。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王秋生的带领下,永红村经济稳步发展,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他事事为先、亲力亲为和一心为村民着想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掌声,也赢得了民心。看着村里逐渐发生的变化,王秋生乐在脸上,喜在心里。“在现任永红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继续服务群众,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