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我的母亲

□ 卫彦琴

没有印象,更没有记忆,我的母亲只是挂在墙上镜框里的一个女人。镜框里的她只有十八岁左右的样子,头发梳在脑后扎成一根马尾辫,辫梢搭在肩膀上,身着一件枣红色的中式上衣,一双小眼睛,微微地笑着眯成一条缝,不算漂亮,但给人恬淡温柔的感觉。我常常对着镜框目不转睛地看上好长时间,脑子里幻想出好多好多关于母亲的故事来。

其实,关于母亲的所有事情,我都是从亲戚朋友口中得知的,听说次数最多的,是关于生我时候的场景。有个与我奶奶要好的邻居,闲暇之际常去我家找奶奶拉家常,从我记事起她就总逗我说:“燕子,你要感激我,如果没有我,你生下来就被冻死了”。我是农历十月生的,天气已经转冷,出生的时候,由于母亲难产,命在旦夕,全家人都忙着照顾母亲,我被扔在前炕上,无人照顾。邻居奶奶发现我的时候,已经冻得周身发青,是她拿了一块棉被把我包裹起来的。我的具体出生时辰没有人记得,奶奶说起来的时候,只是说我生下不到一个小时母亲就去世了。据母亲是十二点去世来推测,我就是晚上十一点左右出生的。

母亲生我当天,是她出嫁后在婆家过的第一个生日。过完生日,送走了姥姥家的亲戚,母亲就觉得肚子困。但是当时农村妇女生孩子都没有去医院的意识,就叫了一个邻居奶奶来家接生,只因为她有生过八个孩子的经验。听接生奶奶说,当时,我落地了,但胎盘一直下不来,母亲一直说肚子困,但是很隐忍,牙关紧咬,嘴唇都咬出了血,也不出声喊痛。全家人都很着急,但是觉得去医院路远,交通又不方便,所以没打算送母亲去医院。等到胎盘最后出来,是冰凉的,母亲也油尽灯枯,奄奄一息了。邻居奶奶说,可怜的母亲闭眼之前,还伸出手摸了摸我的头。这次爱抚,是我今生唯一的一次切身感受母爱,可惜当时出生不到一个小时的我,意识不到这是多么宝贵的经历,就这样在完全不懂事的状态下,和人世间本该最亲的人告别了,也和一生都在渴望的母爱告别了。然而,这个珍贵的爱抚,却给了我日后编织梦幻的原始资源。此后的生活中,每当我想抱怨命运不公,给我生命的人弃我不顾时,都会去想这个抚摸,幻想母亲当时的无奈和不舍,恍然间母爱尤在。

我是在爷爷奶奶的疼爱中一天天长大的,我与母亲的唯一连接日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一,按老家的乡俗,这一天吃过早饭,全家的男丁都要拿上新年准备好的祭品,结伴给祖先上坟。因为要我给母亲上坟,所以成为家里唯一一个参与集体上坟的女性。母亲的坟墓在我家的枣树地里,在曾祖父母坟的不远处。当其他人都去给曾祖父母上坟的时候,我会一个人拿着祭品摆在母亲墓前的石头上,给她磕三个响头。在七岁之前,我把这个当作一个礼节性的仪式,心里基本没有失去母亲的悲痛,觉得母爱遥不可及,可有可无。

七岁那年,我入学了。在村办幼儿班里,老师教的第一首歌便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歌词里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当时的我,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第一次渴望母亲活着,渴望那种想象中的模糊不清的母爱。那个时候正好上演一个电视剧叫《庭院深深》,里面有个女孩子叫婷婷,从小父亲告诉她母亲死了,其实她母亲一直活着,后来回来当了婷婷的家庭教师。看完后,我就每天幻想,我的母亲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回到我的身边来,看看她的燕子。此后好长时间,天真的我总是每天盼望妈妈会回来,后来把这个想法告诉奶奶以后,奶奶说:“想妈妈了就好好睡觉,梦里她会回来看你”。后来的几个晚上,我都乖乖地早早睡觉,夜夜盼望有个梦,希望在梦里能见到镜框里的那个“妈妈”,结果连梦里她都没有回来看过我。

从八岁开始,给母亲上坟摆完祭品后,我就总会泪眼模糊,总觉得有许多话想和她说,想象她的怀抱是多么温暖。想象她看到我长大了,漂亮了,眼睛大大的,没遗传她的小眼睛,会不会很开心?想象她如果知道我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会不会为我这个女儿感到骄傲?从此母亲变成了我的一个精神寄托。每当委屈的时候,失落的时候,无助的时候,就会坐在角落里,自己抱住自己的膝盖,背靠着墙角,呆呆的想,如果母亲在,我会不会也像歌词里唱的,有享不完的幸福。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当我看到村里的那个傻女人摸着孩子的头,看着她的孩子傻笑;或者把别人给的饼子,从又脏又破的衣服口袋里掏出来,给孩子吃,我都在心里切切地期盼过,如果这世界上,也有一个女人,不管是疯是傻,能让我叫一声妈妈,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由于母亲去世的原因,我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很少去外婆家走动,直到初中毕业前,都是三年去一次外婆家,是代表母亲去看望外婆的。那个时候,虽然我是孩子,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我仍觉得需要买点礼品,因为我是代表母亲尽一份孝心的。每次一见到外婆的时候,她黝黑的脸上都会显露出难得的兴奋,都要先夸我又长高了,接着问完学习情况又要表扬我学习好,不像我妈小时候,打也打不到学校。之后又说我性格要强不如我妈温婉,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接着放声大哭。哭完了就有好长时间的沉默,也不理我,独自忙她的家务去了。时间长了,儿时的我总觉得外婆不爱我,从来也没有拉过我的小手,更不用说给我拥抱。长大后才渐渐明白,在外婆眼里,我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我。母亲是外婆的大女儿,十八岁生日那天生我难产去世,对于外婆来说,是我的出生带走了她的女儿,看到我,她的心情是极度矛盾的。我不在眼前的时候,她可以暂时忘记自己曾经有过一个女儿,当我真实地站在她面前的时候,她的记忆又复活了,我安慰了她的思念,也揭开了被她压在心底的隐痛。所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她没有给过我一个拥抱,没有给我买过任何生活学习用品,也许她不想让我夺走本该属于母亲的一切。

再后来,我长大了,上了大学,遇到了老公,恋爱结婚,日子过的很幸福,母亲的影子渐渐淡出我的世界。我接受了没有母亲的现实,也不再编织关于母亲的梦,但是每当看到婆婆对老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付出的时候,心里总有些羡慕的酸楚,但我很感激婆婆,是她养育了一个优秀的儿子,也给了我慈母般的爱,我将把对母亲的爱全部回报给她,做一个优秀的儿媳。再后来我有了可爱的女儿,做了母亲后,才深刻体会到母亲的意义。母亲是人世间唯一可以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的人,只要有母亲在,无论孩子走多远,心里都有靠山,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不会孤苦无依。很庆幸,我没有得到过的东西,我女儿有。

在我以后懂事的岁月里,每每提起母亲,熟悉的亲戚朋友脸上都会流露出几分沉痛的惋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医疗设施落后,就医条件差,有多少像母亲一样的农村妇女,不懂得生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测的风险,以至于遇到危险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丧命。母亲的命运是当时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来不及享受天伦之乐的母亲如能想到三十几年后,自己的悲剧再也不会在中国妇女身上重演,也可以在地下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