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民歌《交城山》里有这么一句唱词“交城的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今年57岁的中阳县凤尾村村民刑云飞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刑云飞小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没能吃上好茶饭。一日中的主食主要靠莜面和土豆打发。“现在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吃上一次莜面为得是调剂调剂口味。孩子们说是营养价值高,我们这一代人却不这么认为。”在刑云飞看来,莜面那是穷人家的伙食,莜面耐饥耐寒,他们那个时代吃一顿顶得上两顿。
中阳县车鸣峪乡地域地势比较高,气候也比较潮湿,适合种植莜麦。对于靠天吃饭的当地农民来说,在上世纪比较艰苦的那个年代,一家人每天的饭食还真离不了莜面。
12月14日,记者来到中阳县车鸣峪乡进行采访。晌午时分,走进一家特色莜面馆,饭馆生意异常火爆。听说前来吃饭的都是冲着饭馆的莜面来的,于是有关莜面的话题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饭馆位于即将进入交口县城的G209国道旁,距离凤尾村也就三四里路的样子。
刑云飞也是来饭馆吃饭。见记者对莜面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凑过来搭起了话。他告诉记者,在他小的时候,生产队和每家的自留地里,清一色地种着莜麦。秋收的时候,山坡上的那一头一片银白。在和大人去地里收割莜麦时,总能听到莜麦被风吹过时发出的嗖嗖声响。
要说对莜面情有独钟,是因为打小就吃莜面,吃了几十年,要说没有感情那是假的。但提起莜麦,做了多半辈子农民的刑云飞给人的感觉,是庄稼人都不怎么愿意种植莜麦。“现在种植莜麦的人更少了,莜麦产量不高,一亩地最多的的时候也就能产200斤左右的样子。”
一旁正在做莜面栲栳栳的饭店老板娘接上了刑云飞的话茬。她说,莜面不仅产量低,制作也比较麻烦。从生莜麦到做成莜面制品,要经历“三生三熟”的过程。
只见老板娘把一块和好的莜面面团放在左手掌上,用力一搓,再把搓好的莜面用右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中空的小卷,竖立在蒸笼里,依次摆放。记者追问:“怎么个三生三熟?”
老板娘不紧不慢解释道:“莜麦收割脱粒后是生的,不能吃,需要炒熟再磨成粉。这是‘一生一熟’;莜面粉是生的不能直接吃,吃的时候需要用开水和起来,这就熟了。这是‘二生二熟’;和好的莜面也不能直接吃,需要做成栲栳栳、鱼鱼、窝窝等再煮熟,这是‘三生三熟’。”
老板娘的一通解释,和刑云飞的介绍不差样。
刑云飞告诉记者,村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怎么吃莜面了。每天的主食成了白面。“不吃了种植的自然也就少了。以前家家户户种植莜麦,现在种植莜麦的农户也就数得上来的那么几家。”饭馆老板娘说。
东西少了自然就变得金贵。这些年,凤尾村的一些人又开始打起了莜面的主意。刑云飞也是其中一位。
“现在村里的莜面,也像当年的白面一样紧俏了。”刑云飞主要是售卖莜面粉。一斤干莜面粉能买上8元,比市场价能高出两三元。购买者有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也有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老“熟人”。
“城市人开始注重健康养生的营养饮食搭配。莜面含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听说还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看着自己制作的莜面卖到了外面的城市,刑云飞自豪感油然而生。
2018年,中阳县全县顺利脱贫摘帽。摘了“贫困帽”,刑云飞想把日子过得再好一点。望着村头的山坡田野,他仿佛又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莜麦地。他说,莜面馆的客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刑云飞也希望,从明年春节开始,亲戚朋友相互走访,以往赠送的营养礼品能够换成绿色、健康的凤尾村特色莜面。
刑云飞向记者设想着以后的美好生活。突然间,一旁的客人起身结账,只见老板娘一边招呼,一边嘴里念叨着算账:“一蒸笼莜面栲栳栳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