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消化道传染病,是冠状病毒科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哺乳仔猪以剧烈呕吐、水样腹泻以及脱水为特征,各种日龄都可发病,死亡率因日龄不同而异,2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达90%-100%,损失较为严重,我国在60年代开始流行。现结合多年工作实际进行分析。
一、病原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冠状病毒属。本病毒能存在于病猪的许多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但以空肠、十二指肠和肠系膜淋巴结含毒量最高,在猪肾、猪甲状腺等细胞上很好增殖。对光照和高温敏感,在粪便中的病毒阳光下照射6小时或65摄氏度水温中10分钟即可灭活,氢氧化钠、甲醛、乙醚、碘等常用消毒药对本病毒有效。耐酸,毒株在PH3时活力不减,耐低温,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无明显下降。
二、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以及其他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等,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易感猪。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2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随着日龄的增长,症状减轻,多数能够自然康复。流行形式有三种,在新疫区主要呈流行性发生,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周期性地方流行。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本病除感染猪外,也可感染猫、犬及狐等,但无临床症状,可成为病毒携带者。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随毒力强弱而异,一般为12-18小时,有的可能延长到2-3天,哺乳仔猪感染后表现呕吐,随后呈现剧烈的水样或糊状下痢。下痢粪便初呈乳白色,逐渐变为带黄色成黄绿色,有腥臭味,并可见未消化的凝乳块,随着下痢即处于脱水、消瘦状态。10日以内的仔猪,在出现症状后于1周内死亡,病死率几乎达100%。随着日龄的增大病率逐渐降低。经愈仔猪体质虚弱、生长发育不良。
断奶猪、育肥猪往往突然发病,表现食欲减退,病初呕吐,以后呈现剧烈的水样下痢。有的下痢呈喷射状,严重的排黑色稀粪。7日以内大部分可以恢复。
成年猪感染后依个体状态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水样下痢、一过性软便、无症状等。
妊娠母猪一般症状较轻,但在分娩后哺乳期感染时,往往呈现发热、食欲不振、呕吐、下痢、泌乳停止等症状。一般经3-5天可好转。很少会发生死亡。
四、病理变化
病猪尸体见明显脱水,剖解病变主要集中于胃和小肠,从胃到直肠可见程度不一的卡他性炎症。哺乳仔猪胃内充满乳白色凝乳块,胃底部黏膜潮红充血,有的病例有出血点。小肠充血、膨胀、肠壁弹性下降变薄、呈半透明状,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泡沫状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心、肺、肾未见明显的病理肉眼病变。
五、诊断
1、初步诊断
(1)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不同年龄的猪相继或同时发病,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高,较大的猪或成年猪发病后一般在7日以内康复。
(2)表现水样腹泻和呕吐。
(3)剖检可见胃内有凝乳块,小肠充血,肠壁变薄,肠内充满半液状或液状内容物。
2、实验室诊断
病猪的空肠、空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及发病急性期和康复期双份血清样品送检,进行微生物和血清学检查。
3、鉴别诊断
仔猪白痢、仔猪黄痢、慢性仔猪副伤寒等病都有腹泻症状,诊断本病时要注意与其区别。
六、综合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卫生及保温工作,定期消毒,平时注意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当猪群发生本病时,立即隔离病猪,用2%-3%氢氧化钠溶液等对猪舍、场地、用具、车辆和通道等进行严格消毒,限制人员和犬、猫等动物出入。
发病后应采取对症疗法,目的在于减轻失水、防止酸中毒和继发性细菌感染。加强护理,给病猪提供防寒保暖而又干燥的环境和足量的清洁饮水,最好在水中加入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对失水过多的重病猪可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生理盐水和适量5%碳酸氢钠溶液。也可应用抗生素药物以防细菌感染。比如口服黄连素和庆大霉素或氟哌酸,严重的可以用黄芪多糖和阿莫西林、乙酰甲喹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口服次硝酸铋2-6g或鞣酸蛋白2-4mg,活性碳2-5g,分娩后哺乳期母猪可以口服土霉素和白头翁散、补液盐及电解多维。
七、结论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其他腹泻类疫病相比在临床上各有各的特点,往往发病的严重程度与猪的日龄有关,发病季节、粪便的颜色、性状、气味、混有物也有差异,这为快速诊断和防治这类疫病提供了有利的依据。该病的预防重在管理,重在疫苗注射。值得注意的是饲养管理失宜、环境卫生不良、消毒制度不完善和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是此类疫病发病的共同诱因。加强日常的预防工作是防治腹泻类疫病的关键。
(作者单位:方山县麻地会乡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