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龙 通讯员 李晶晶
近日,记者走进石楼县龙山水岸移民安置点,一路看到的尽是搬迁群众喜悦的笑脸。
今年46岁的苗海瑞,是小蒜镇田家岔村的一名贫困户,2016年他被确定为移民户,经过两年多的等待,分到的新房于今年8月装修完毕,如今正式入住。
苗海瑞分到的是5号楼一单元601的一套47平方米的房子,房子虽小,但布局合理,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应有俱有,家具、家电等一应俱全。“党的脱贫政策就是好,我从来没想过在县城还能有自己的房子,市价十来万的房子,我只出了9000多元,还给奖励了一台大彩电,现在我也是城里人了。”苗海瑞高兴地对记者说。
苗海瑞只是石楼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十三五”期间,石楼县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建档立卡人口10522人,同步搬迁4951人,2018年底全县六个集中安置点,竣工安置的仅有3个,其余3个还处于主体建设阶段,实际安置人口仅为4884人,入住人口仅有2900人,入住率仅为18%。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进入了收获期,也是破解实际入住难、旧房拆除难、产业就业保障难等一系列难题的关键期。针对实际入住率不高的情况,县脱贫攻坚领导组剖析问题症结,细化任务、夯实责任,出台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到8月底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搬迁入住8713人,同步搬迁人口安置入住3939人,入住率达到了82%,与年初相比增长了64%。今年年底,将全部完成全县的搬迁任务。
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针对全县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县情实际,石楼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聚焦深度贫困、攻克艰中之艰的第一块“硬骨头”和头号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易地扶贫搬迁“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坚持“精准识别、安置配套、拆除复垦、生态修复、产业就业、社区治理”六环联动,专门设立了移民中心,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从扶贫办分离出来,抽调专人负责,加强了工作力量,加大了工作力度,使移民搬迁工作全面提速,最大程度释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努力实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要让群众住得放心,工程质量是核心。石楼县从“管”字入手,严把质量关。一是专业管。聘请专业建筑工程师担任工程质量总监,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等进行全方位监管,杜绝偷工减料、降低建设标准等现象。二是合力管。从城建办、国土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协助项目监理单位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发现问题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进行整改;三是监督管。县政府督查局不定期、不定时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各集中安置点的矛盾协调、质量监管、进度督促,入住比例测算等。
配套设施是否完善,是贫困群众能否搬得出、稳得住的重要因素。石楼县立足实际,从便捷度和舒适感上抓配套设施建设。一是抓基础配套。所有安置点内水、暖、电、路、讯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入户道路与主干路互联互通;统规统建集中安置点的硬化、绿化、美化从起步设计就按照标准化小区规划,着力打造宜居舒适小区。二是抓公共服务配套。城区5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幼儿园3所、小学1所、卫生室4所、爱心超市3所;去库存安置点周边临近原有幼儿园3所、小学2所、初中2所、医院2所,便民服务超市等应有尽有。
如何改变贫困户故土难离的保守思想,让他们自愿搬迁入住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此,石楼县在民心上下功夫,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入住工作的实施办法》,努力实现“搬迁过程零矛盾、贫困户全入住”的目标。一是政策跟进。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支部书记是直接负责人,统筹本乡镇、本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协调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行“6包1”包保责任制,1户搬迁户至少有6人包保,即县级包村领导、乡镇书记或镇长、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及第一书记、驻村单位负责人、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6包1”责任人负责落实搬迁户的搬迁入住,具体负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引导及时装修入住,帮助搬迁户制定装修计划,联系装修工队,联系购买装修材料,解决装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时间跟进。各乡镇、各村委按照县脱贫领导组确定的总体目标任务,制定出每户的装修、入住时间表,跟踪服务,及时解决搬迁户在装修、搬迁入住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搬迁户按期入住。三是服务跟进。各安置点提前装修了不同户型不同档次的样板房,为搬迁户提供参考;市场监督管理局、脱贫公司、各安置小区物业主动提供便利,主动联系工人、工队,提供场所引进建材商,方便搬迁户购买装修材料,确保早装修早入住。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搬迁群众要实现“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不仅需要“扶上马”,还需要多举措再“送一程”。为确保石楼小镇和龙山水岸两个移民安置点涉及的2058户移民户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石楼县积极招商引资,设置了“金鸡计划”80万只蛋鸡特色养殖项目。由北京德青源公司租赁经营石楼县养殖厂,每年支付租金850万元,用于贫困户资产收益分配和其它精准扶贫工作,预计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同时可支持500余名易地搬迁户稳定脱贫;从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出发,与“一湾、一篇、一馆、一树”精品旅游景点相结合,将石楼小镇打造成集石楼商周文化、晋西文化等特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小镇,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链,预计可为贫困户提供近1500个稳定就业岗位;支持树德枣业有限公司发展综合特色农产品和红枣深加工系列产品,年转化红枣原料8000吨,核桃、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原料700吨,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同时优先收购搬迁户的红枣、核桃,可带动400人稳定脱贫;引进兆亿制衣有限公司,加快全县制衣“扶贫车间”的入驻工作,在县城附近筹建5个制衣“扶贫车间”,每个车间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可带动1000名搬迁户实现稳定就业。计划在县城新增社区保洁员、社区管理员、治安员等工作岗位1500多个。同时拓宽就业渠道,与转移培训就业相结合,积极开展劳动技能、转移就业等培训,先后组织“吕梁山护工”培训1200余人,对在青岛从事家政、餐饮、物流等的800多名石楼人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