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涛) 今年,文水县按照“砂坑变景区、村庄变量点、路网变景观”的目标,大力实施开栅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对开栅镇多年毁地挖沙形成的生态破坏进行综合治理,收到明显效果。
开栅镇是文水的北大门,也是古河道的流经地,文峪河穿境而过,留下了丰富的砂石资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就在这里开始采砂,到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周边城市建筑市场的兴起,出现较大规模的毁地挖砂、私挖滥采现象,经30多年的无序开采,形成面积达九千亩的连片砂坑,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今年5月30日,文水县开栅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正式启动,该工程位于开栅镇,北至柳开线,南至凤城镇方圆村,东至武陵村、文倚村交界处,西至G20高速。共投资2亿元,在该镇原机制砂园区实施总面积2713,68亩开栅砂坑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项目。该项目按照有效削除砂坑地质灾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生”融合的思路,实施打造路网、削坡整形、栽树复绿、砂郊公园等建设内容。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出动大型机器192台,投入人员3000余人次,土方工程860万方。目前,电力线路、水网喷灌管道已完成90%,合计种植各类树种10万余株。
在连片砂坑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该县还全面铺开剩余砂坑修复治理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疏堵结合、系统治理,政府引导、多方投资”的思路,结合砂坑地形地貌和分布特点,利用“养殖屠宰,占补平衡,企业认领,造地复垦,河道整治”五种模式,“一坑一策”开展砂坑生态修复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