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汾阳市赵家庄村田间,已经是一片萧瑟。但是据村民介绍说,秋天这里触目所及都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红薯地,红薯种植为村里脱贫致富出了大力。近年来,汾阳市坚持“政策引导、农民自愿、政府补贴”原则,利用资源优势创建特色农业,促使农业发展走上升级转型之路。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稳定脱贫的基础和保障。
产业扶贫抓什么,怎么抓,根据汾阳经验,就是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定相应对策,依托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借力国家扶贫相关政策,重点抓好惠民生、得民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理解概念并不难,因地制宜做到人无我有、特色发展,却不容易。根据不同地貌特征、土壤特点和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指导扶持各县(市、区)农业发展,创特色,出精品,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应成为当前发展农业的务实之策。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林业、有的可发展粮食种植,有的则可发展蔬菜种植,不管是何种类型,均应在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注重推进质量和速度。
据汾阳市赵家庄的农民们反映,以前这个村种地也是“乱炖”,红薯、胡萝卜、白菜、玉米都有,表面看着挺丰富,但实际上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农民收入也没有质的提高。而现在,该村依托农科所的技术扶持,再加上村里的土地和区位优势,专门围绕红薯特色农产品做文章,红薯成为村里特色产品,成了市场竞争的杀手锏。
人无我有抓特色,有了特色产品,拳头项目,还要加强宣传引导、示范引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巧妙利用产业化模式、市场化方式启发农民,激发内生动力,而不是一味地免费、给钱。比如,在发展特色蔬菜时,可在农村试行使用一些优良品种,可以大幅提高产量增加收益,经过尝试,农民们就会逐渐接受,进而实现大面积推广。
这样做,既让农民有个认识的过程,同时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也可避免产业化推进中的一刀切、一阵风,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