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李百顺的百事顺心日子

开栏的话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

为切实践行“四力”,讲好吕梁故事,本报记者再次出发。他们带着激情与梦想开赴脱贫攻坚一线,走进乡村社区,走进工地车间,用心去挖掘感人的故事、倾听奋斗的足音、记录幸福的笑脸……本报从即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通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记录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精神面貌中的变化以及新春期间的所见所闻,展现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祥和景象。

□ 吴丽娜

白文镇李家湾村种了半辈子庄稼地的李百顺,做梦也没有想到,晚年竟可以凭借生态林漂漂亮亮地打了一个“翻身仗”,不仅摘了“贫困帽”,而且让日子过得跟他的名字一样百事顺心。

李家湾村位于临县县城以北,距县城32.5公里,全村共有410户11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8户386人。这里是临县生态扶贫试点示范村,也是临县实施生态扶贫合作社造林的试验示范点。

然而在2017年以前,村里大多数人仍以农耕为主,村后的路家峁山上,还是光秃秃的黄土山。到了2017年春季,该村实施了4000亩的造林工程,将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种上了油松、山桃、山杏、连翘等绿色植物。仅仅40来天,工程就全部完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文镇镇长贺旭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通过生态造林,可以给贫困户增加四方面的收入:一是造林期间贫困户劳务收入,人均可获得劳务收入6840元;二是退耕还林政策性补贴,涉及贫困户118户225人,户均补贴5122元,人均补贴1972元;三是林业管护收入,年人均管护收入5710元;四是参与合作社经营分红收入,合作社社员按股份占比参与分红。

就这样,生态林成为了李家湾村村民的“生财林”。61岁的贫困户李百顺也因为生态林,走上了脱贫致富“快车道”。

李百顺多年来靠种地为生,靠着微薄的收入支撑家庭。2014年突然得了脑梗,一次手术花了几万元,欠下了一大笔债,右手也失去了干重活的能力,再加上年龄偏大,成为村里脱贫的“老大难”。

“日子是人过出来的,日子怎么样,就看人怎么过。”李百顺不认命地说。

随着身体渐渐好转,李百顺赶紧参与到植树造林中来。因为造林,李百顺家的6亩地涉及退耕还林,按照每亩地国家补贴300元,李百顺每年能受益1800元。利用新造林地管护项目,他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一年工资6000元,这份工作成为李百顺致富的新门路。在护林的同时,李百顺仍然干着种地的老本行,不仅种了自己家的2亩玉米地,还租了别人的3亩,每亩地纯收入1200元。这样算下来,李百顺老两口一年有了一万三四的收入。此外,扶贫干部也及时帮李百顺报销了医疗费。

“多亏了生态造林和扶贫干部,让我的日子百事顺心!”李百顺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