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走向高质量,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如何保证生生不息?没有别的,唯有创新。对吕梁而言,创新不仅是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不容错过的巨大机遇和不断向前的强劲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市委四届八次全议暨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着力打造创新生态,以打造创新生态为引领,激发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真正形成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这既是市委着眼吕梁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路,也有指导吕梁转型实践的可行性路径,是全市上下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牢牢锁定的目标和坚持的方向。
当下吕梁,创新潮涌。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保持转型定力,持续发力调结构、促转型、搞创新,一批转型项目签约落地、加快建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发展动能和后劲更加充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吕梁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入“质量追赶”的新阶段。
回望吕梁发展轨迹,我们依靠煤、焦、铝、铁等畸重的传统产业收获了发展的速度与数量,但随着经济体量的日益壮大,随着转型任务的日益艰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凸显,创新能力不足,开发区转型主引擎作用发挥不够,转型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人才、科技、资本要素匮乏……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吕梁经济的进一步增档提质、转型升级。如果继续在原来的老路上打转,我们的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终将难以为继。唯有积极践行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聚焦薄弱环节,以创新驱动转型,以改革精神、开放胸怀、创新办法闯出一条依靠创新驱动、体现吕梁特点的转型新路,才能真正推动吕梁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要扩大对外开放。要跳出吕梁,扩大视野,聚焦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紧盯与吕梁资源禀赋、发展路径相似的同类标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动向,多学多问,对标找差,学习精进。要加强对外合作,深化区域合作,深挖合作潜力,厚植合作基础,谋划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项目,助力吕梁发展。
要明确创新路径。吕梁现在最缺乏发展势头好、有竞争力、叫得响的大企业、大品牌,今后我们要从光电、碳基材料等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的产业集群抓起,完善创新链,配置要素链,着力打造创新生态系统。要在培育壮大企业规模,扩大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上下更大功夫,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实现产业创新的集中突破。
要培育创新生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坚持把培育创新生态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进一步优化完善各项人才扶持政策,加大高端型和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力度积聚创新人才,坚持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并举,着力构建各类人才主动创新、各市场主体崇尚创新、社会各界支持创新、各级政府服务创新的生动局面。
创新事关吕梁全局,影响吕梁未来。我们唯有怀抱创新锐志,汇全市之智,聚全市之力,全力贯彻省委、市委打造创新生态的决策部署,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打造吕梁创新生态,才能厚植吕梁发展新优势,培育吕梁转型新动能,才能将吕梁发展得更具优势、更有活力、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