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失地后的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的弱势群体,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据基层反映,农民失地的原因不外几点。工业和城镇化建设征用土地,这种现象沿川乡镇所在地占比较大;新农村建设形成大批移民,新居固然居住条件好,但远离故土,影响农民积极性,致使大片土地荒芜;不少农民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举家迁往城镇,靠在企业上班和打零工为生,土地荒芜。
农民失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户收入下降,就业困难,特别是男40岁、女35岁以上,受年龄、体力、技能限制,就业十分困难。对他们来说,失地就意味着失业。不少失地农民由于孩子上学、赡养老人、疾病医疗,都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
农民失地,不能失去保护。解决失地农民,要求我们尽早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机制,改变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的劣势。对失地农民给予必要的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技能。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务农,激发他们的务农积极性。
统筹实施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虑农民农业生产和打工就业的不同因素,科学建设,规范实施,杜绝出现农民住上楼房却种地难、打工难、收入难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