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觉悟?笔者认为是无人处、私底下、独处时依然拾取本性、焕发本色,保持对规矩和纪律的敬畏。如《竹坡诗话》讲述,一李姓官员,正在烛灯下办理政务,仆人送来家书。他立即吹灭公家蜡烛,命人点燃自家蜡烛。“公烛无私光”看似呆板守旧,却是觉悟最好的诠释,内心深处刻印一根公私分明的线,“不越雷池一步”,孕育两袖清风。因此,党员干部也须养成讲规矩的觉悟,时刻拿好党规国法“戒尺”丈量言行,为思想操守修枝打杈,确保履职用权公道正派。
觉悟旨在自律。自律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而是善于锤炼的凝结。公开场合、群众面前,监督无处不在,往往能做到独善其身。然“八小时外”、私人空间,留下监督“旮旯”,压实规矩执行标准、厘定纪律框架红线,就得靠自律激发觉悟、唤醒理性、笃定行止。
觉悟贵在自警。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警钟长鸣才能战战兢兢,敲敲打打方可如履薄冰。党员干部拒腐蚀、永不沾、葆本色,也需运用“畏己知”的自警法。面对围猎诱惑和“糖衣炮弹”,不停叩问“另一个自己”,能不能伸手?会不会被捉?
觉悟重在自戒。南宋郑思肖在《自戒》一文中如此说道,“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狂妄谋乎”。能自戒、有品行的人,不会践踏非法禁区,更不会无故接受无功之禄。“权力是把双刃剑”,方向对则为民谋福、靶向错则为己谋私。党员干部涵养自戒,就是要把稳用权的锚舵、安守制度的笼子,知对错、明是非、辨真伪,才不会偏离权为民用的航线,更不会游弋在规矩纪律的笼子外围。
觉悟赢在自尊。“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杠”,自尊是一种崇高人格,能激发人追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元史 许衡传》云,酷暑时,许衡与众人经过一颗梨树下,众人争相摘梨子吃,唯有许衡淡定坐在树下。有人问他为何不摘,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去占有,不可以”。又有人说,“世道乱了,这颗梨树没有主人”。许衡反驳道,“梨树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自尊蕴藏于对道德操守的执着。于党员干部而言,自尊是对信念信仰的坚定、对初心使命的不渝,如此秉持老实作风、践行党性理念。
哲人说,“有些底线是必须要坚守的,在原则那里,你失守的越多,人生就沦陷的越多”。党员干部葆有自律、自警、自戒、自尊,让讲规矩成为一种觉悟,那么廉洁堤坝一定不会失守,在原则和底线的“城堡”里,激荡清清爽爽、绿色生态的风气,久久为功、锐意坚挺走好忠诚干净担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