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再依靠旱井,一出窑洞还能看见江南风格的建筑,对于我们这些一辈子住在黄土山上的老农民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儿。”康有糕站在新建的水塔旁,望着不远处一排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饶有兴致地说,“新年啦,最大的愿望就是奔小康,村民们一起干,将俺们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的美丽乡村,让城里人都来转转”!
康有糕所在的中阳县神圪垯村,地处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吕梁山腹地,一直以来是纯农业的贫困村。因为经济长期落后,为谋生计,村民们大多外出打工,有着140户人口的传统村落,一度时间常住村民只剩下30人。正是党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使得这里发生“蝶变”,焕然一新、绽放新颜。
脱贫攻坚奔小康
“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120元,2019年村集体破零...”数据显示,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脱贫攻坚各项有力措施的实施,神圪垯村民的钱袋子不断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最重的民生工程、最好的发展机遇、最强的党建实践”,秉持这样的政治站位,神圪垯村深入贯彻实施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方针,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民生兜底、健康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经过多年的攻坚拔寨,全村整体脱贫。
随着脱贫摘帽历史性任务完成,中阳县进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阶段,神圪垯村也坚持写好巩固提升“后半篇文章”。2019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修建太阳能供热设施,铺设供热管线,申请安装了联通和移动基站,并拓宽铺设了旅游柏油公路1.7公里;产业发展方面,贫困户按照“3X+4145”产业发展方式带资入企,每人每年可享分红;集体经济破零,以带资入股的方式入股紫云牧业有限公司,每年保证村集体收益5万元;教育扶贫方面,两免一补、雨露计划、大学生生活补贴与帮扶单位的就行帮扶组合护航;健康扶贫方面,“两癌”筛查、免费体检、“双签约”服务惠及全村;民生保障方面,贫困人口参保率高达91%,爱心煤补涉及全村141户365人,并设置公益性岗位助农增收;住房保障方面,7户贫困户共12人通过危房改造获得安全住房,41户131人享受易地移民搬迁政策。
乡村振兴展新颜
胜利脱贫不松劲,振兴乡村又启程。2017年顺利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并开展了三大工程建设,2018年在完成脱贫验收的同时全力投身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一期工程初见成效,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
2017年9月,中阳县“建设美丽乡村,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启动,神圪垯也实现了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基于得天独厚的优势,村干部与帮扶单位认为不能抱着金蛋去讨饭,守着美丽家园而受穷,决定从“扶贫开发”变为“旅游致富”,探索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步进行,2017年神圪垯村率先拿出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喊出“用神圪垯梦注解中国梦”的口号,明确提出“一种信仰,二栽理想,三权分置,四业兴旺”的总思路,布局启动了以乡村旅游牵头的“四大产业”。
通过一年多的艰辛的努力,神圪垯乡村旅游一期工程现已全部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现在神圪垯村旅游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凡是到神圪垯村的人,无论是官方考察团还是自发的游客,都对神圪垯村建设成果十分满意,全县上下交口称赞,并对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尤其是首届“英雄吕梁·中阳神圪垯摩托车越野挑战赛”在神圪公式村举办之后,更是声名大振。
文化领先显情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得益彰使神圪垯村真神起来了,而“神”的密码却是文化领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神圪垯村的理想,这是小山村里的大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担当。
神圪垯村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文化脉络,用中阳剪纸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展现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的经典形象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亲民场景,打造一个缅怀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旅游活动基地,计划将神圪垯的历史变迁、革命传统陈列于乡村记忆馆,从而复兴乡村记忆、农耕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注入新时代新思想。古老的黄土高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散发无穷魅力,游客也越来越多。人气旺了,文化阵地筑牢了,文化活动热闹了,群众也就心气顺了,矛盾也少了。
曾经的贫困村如今不仅物质上脱了贫,精神世界也是幸福满满。现在,毛主席纪念广场成为了很多机关单位上党课、入党宣誓的场所。
波澜壮阔书发展,又是一年奋战时。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2020年,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同步小康收官之年,神圪垯村誓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鼓起“闯”的勇气,树立“创”的自觉,拿出“拼”的劲头,铆足“实”的干劲,让神圪垯村发生“蝶变”,让“神圪垯梦”真正成为“中国梦”在广阔农村的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