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孙亮全 王学涛
“戴口罩、勤洗手,大街小巷别乱走;来势猛,传染凶,大家千万别发蒙。”村里好久不用的大喇叭响起了“防疫”快板书。“体温合适,进!”村口值班人员一挥手,旁边人把坠着一块石头的木杆子升起来,这是“村民版”自动升降杆。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记者在吕梁山区汾阳市的农村实地走访发现,面对困难,当地干部和村民摸索的一些“土办法”既方便又管用。
大喇叭一天响四次
“有的人还是不自觉,乱跑乱窜,不自觉的人要自觉起来,不要影响自己,更不要影响邻里。”正月初八上午,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栗家庄村民的耳朵里,按时响起村党总支书记朱继尧熟悉的声音。
老朱和村里的另外两位同志,每天早中午晚四次,通过村里的大喇叭,临时客串“播音主持”,向村民“喊话”防疫知识。
“主要宣传一些上级各部门精神,乡里和村里出台的‘防疫’方案。”朱继尧说,向村民提醒减少外出、做好防护等各种事项。为了增加趣味性,老朱他们除了结合传统节日习俗,针对性做一些提醒之外,还编了三句半、顺口溜。
栗家庄村是个大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有6000多人。为了“看住”这6000多人,当地想了许多“高招”。“村里的四个支部分成4个组,将村民分成4个板块,一个组负责一块,做到‘包产到户’,责任到人。”
进入栗家庄、贾家庄、董家庄等村子时,记者在村口就被拦了下来,需要说明来意、测体温、登记。之后这些蕴含着“群众智慧”,用竹竿、木杆改造而成的简易“升降杆”就会被抬起来,将车辆和行人放进去。
“村里的大路口安排了执勤人员,由两委成员和民兵组成,四个人一班,24小时三班倒。”汾阳市阳城乡董家庄村主任贺军海说,值班可不敢偷懒,半夜两三点乡镇书记还偷偷来查岗嘞。
董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侯良辅还在村口的监测点旁安装了一个摄像头,监视屏就设在他的手机上,“随时都能看到进出村的情况。”
全市近300个农村的大喇叭全部响起来之外,由汾阳市专门设在各村的防汛大喇叭也响了起来。他们还组成了一支宣传车队和无人机宣传队,分头走村串乡,把政府的决策部署、防疫的科学知识不间断传递到农村的角角落落、百姓的日常生活。
“喇叭响了,人心就亮了。咱也知道现在大形势是个啥,可不敢乱跑乱窜。”董家庄村民张利生说,这个年虽然不太热闹,反倒省了两三千块钱,不用走亲访友,不用开压岁钱,“听政府的,不会害咱,忍一忍就过去了。”
标语上墙 意识入脑
除了耳朵里的提醒声,还有村民们抬头就能看到的标语口号。
“减少串门,关系不因距离疏离,问候到,心意到”“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勤消毒、少聚集、多通风”“不参与社会活动、家中不待客、不走亲访友”……这是记者在栗家庄村看到的多条防疫宣传横幅中的部分内容,除了警示、要求,还有不少给出了操作规范,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横幅要拉、黑板报要写、电子屏要亮,就是要形成浓厚的氛围,让老百姓入脑入心。”朱继尧说。
村民齐文蛾说,一出门随处可以看到这些标语,不仅提高了她的防疫意识,还提高了卫生意识。“洗手勤了,出门就戴口罩。”
在这些遍布村头巷尾的标语中,记者看到,还有少数“本户有湖北武汉返乡人员请勿互相来往”的“另类”标语。
这条标语贴在村民小刘家的墙上,小刘是从武汉返乡的大学生,他们家大门紧闭。“我们全村从各地回来的有110多人,其中7个人从武汉回来,他们是我们重点关注对象。”朱继尧说。
栗家庄村也有两户武汉返乡人员,一个1月1号回村,一个1月25号回村,除了贴出告知条幅,让他们在家隔离之外,当地组成由乡镇包村干部、村干部、村医、卫生院护士四人小组,定点为每户服务。“每天他们都会自己量好体温,通过微信给我发过来。”侯良辅说,他们家里缺了啥就给打电话,村干部买好送到门口。
党支部建在高速口
汾阳市周边临近吕梁市和晋中市的5个县,许多县都发现了感染病例,到目前为止,汾阳市内还没有发现一个确诊病例。如何阻断疫情的跨区域流动?
记者在高速汾阳口找到了答案。一下高速,记者就被要求停车检查、测量体温、登记。这些工作都由几天前新成立的高速汾阳口临时党支部负责。
在农村的人员跨区域流动输送中,高速口是一个关键。当地在进出汾阳的5个高速口都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每个党支部有30个人。
汾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树盛是高速汾阳口临时党支部的副书记,记者到来时,他正询问一名司机的来路与去途。
“12小时一个班,三班倒,把这些进入汾阳的外来人员情况全部摸清楚,登记好。尤其一些从湖北返回汾阳的人,他们经过这里后,信息就会发到居住的社区和村庄,迅速被重点关注。”李树盛说。
为了应对疫情,阻断入口,汾阳市将支部堡垒驻扎在一线,在高速口、国省道、火车站11个监测站点,4个超市检测站点和8个疫情防控工作组等,成立了20多个临时党支部,由县处级领导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带头执勤。
“这边上完12个小时班,自己单位的事也不敢耽误。”李树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