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交城

平凡中的坚守

——交城县下关街防控坚守小记

下关街疫情防控点

□ 任红生

“我们从年大年初三开始值岗,大家轮着守。我从小在下关街出生、长大,生活了60多年,我就是不想让下关街乃至全县的任何一个人被传染上了。”一直坚守在防控第一线的下关街村民岳拉生说。2月14日一大早,天色微蒙,大街空空荡荡,偶尔一两辆汽车飞驰而过。笔者带着采访任务,经过交城县东环路下关街疫情防控点,只见两位年纪在60开外的值守人员胳膊上戴着红袖箍,正在执勤,旁边停着一辆旧面包车,便走过去和他们攀谈起来。

谈话中得知,其中一位叫岳拉生,另一位年龄稍小一些的叫程兵儿。每天凌晨四点半,他们就起床了,要赶在5点前到达东环路下关街口子上设立的疫情防控点进行交接班。

岳拉生是下关本地人,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块砖瓦。他是一个热心肠,谁家遭遇不幸,他安慰周济;谁家办喜事,他登门祝贺。不论何时何地,街坊邻居只要打声招呼,他都会在及时赶到。他告诉笔者,去年腊月,儿子开了一家饭店,街道上有户村民年前就挑好了日子,要在正月初九嫁闺女,选定了他儿子的饭店来操办酒宴。儿子岳刚爷也早早准备好了食材。事不凑巧,赶上了疫情,办吧,街道上三令五申不让,不办吧,都通知亲戚朋友了,儿子这边也心焦,并且县里也不让饭店开张。这让双方都犯了愁。岳拉生知情后立马告诉儿子,这怨不得人家,并叮嘱儿子把押金也给退了。

这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就主动报名要求值守。岳拉生指着一旁的程兵儿说,“兵儿讲原则,不讲情面,防控疫情,可是好搭档”。两人值守时间是早上5点到晚上10点,这一整天都在点上蹲守,有时家里送饭,有时两人轮流回去吃饭。值守组分两班,一组白天,一组黑夜。他们每天为从卡子上过往人群发放防疫宣传资料、监测体温,最主要的是严禁陌生人出入。

他们告诉笔者,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下关街居委会就组织十几名50多岁以上的居民组成防疫组。虽然都上了年纪,但是他们义无反顾走出家门,主动投入到疫情防控中,积极配合街道开展防控宣传、信息排查、路口值守等工作,充分发挥了老一辈人不怕苦不怕累的表率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

“你们年龄都近60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笔者不无顾虑地问道。

“国家有难就应该挺身而出,况且医学这么发达,又不是癌症,治愈率很高!”岳拉生翻着手机看着新闻。我原本以为老百姓会恐慌,但是他们身上没有出现一丝恐慌的情绪。

“怎么不让年轻人出来值班?”

“这个不是力气活,年轻后生们平时忙,这下可以让他们好好休息几天,疫情过去了,有他们的苦受哩。”岳拉生说。

我们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不时有车辆过来,两人就跑过去按要求进行登记、监测。

“虽然冷点累点,可是觉得很充实。”岳拉生说。

快到中午时,来了一辆小汽车,从车上下来一个平头青年,戴着口罩,朝岳拉生喊:“爸,饭来了!”说着,把手里的两个圆形的饭桶搁在旧面包车一侧的一张旧的写字台上,掀开盖,是西红柿鸡蛋炒面,冒着热气。另一个打开,是清清的面汤。

程兵儿见岳拉生儿子来了,打了声招呼,就转身骑着自行车使劲的蹬着朝西面去了。

碰巧,又来了几个人,经介绍是下关街党支部书记王七儿、街委委员程利兵和本街居民刘彪彪,一起来的还有交城山文化艺术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杨继仙、副秘书长郭二青、夏占海,大家都互相打了招呼。

王七儿大踏步走过来对着大伙说:“伙计们,防控这方面一定要把牢,大家警醒些,就是一只鸟也别让飞进来。”

岳拉生很快吃完了面,端起面汤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光。大伙都说拉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肚里墨水多,要求拉生说几句。

对于这场疫情,看得出岳拉生信心满满。他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南方流行一种血吸虫病,很厉害,毛主席曾感叹‘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然而中国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送走了‘瘟神’;2003年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病毒毒性更强,致死率更高,咱们中国也在几个月艰苦努力后取得了胜利。今天的中国发展这么快,科技力量这么强大,有共产党的领导,可恶的‘小虫’们,能翻起什么大浪,很快就会滚蛋的……”

“拉生说的有道理,分析问题就是入情入理。”王七儿说,接着,他回头对着大伙说:“咱下关在防疫这方面把得牢,每一处都设了卡,要切实保障群众的健康。”

看着他们一张张坚定的脸,笔者深深感叹:“有这样一群可爱、勇敢而又有信仰的老百姓,中国怎能不强大?”

“相约一起去武汉登黄鹤楼,看樱花!”沉默中,杨继仙老师的声音打破了沉静。

“等疫情结束,我就带着老爸老妈去武汉登黄鹤楼,到武大赏樱花,希望疫情早点结束,生活早点回到原来的模样!”岳刚说。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沉寂中,杨继仙老师带头唱起了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这是一首经典老歌,曾经感动过几代人,现在唱来,仍然是那样感动,相信,我们一定会渡过难关的。

……

晚上八点多,笔者再次来到了下关执勤点。晚饭,两人吃了泡面,夜晚起风了,很冷,尤其是村边,旷野里风声很大。他俩议论着疫情的变化,感叹身在疫区抢救患者的医生的无私无畏。期间,村委派人送来了两件军大衣,叮嘱让看紧点。大家毫无睡意,远处不时传来狗吠声,不时有在附近企业上班的人回来,都一一做了登记。快10点了,笔者就告别岳拉生和程兵儿,再有半个小时,他们也准备换班。

夜,已经很深了,城市灯火盏盏,远看像满天星星。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所经之处,只有执勤点简易房里还亮着灯,这是逆行的光。当所有人都进入梦乡,竟然还有那么多人在守护着我们,守护着这座城,致敬!

疫情战前,有太多的暖心事迹。岳拉生、程兵儿,只是广大抗疫队伍中的平凡一员,其实也是交城县战“疫”一线人的缩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可以说,从医院到工厂,从城市到农村,在这场疫情战役中的“最美逆行者”们,无论是医生、护士、军人,还是一线记者,还有成千上万的公职人员、公安干警、环卫工人……他们坚守使命,在疫情中无畏“逆行”,所有人全心全力,无私奉献,奔着同一个目标而去,这是一份勇毅,是一份担当,是一份责任,是一份忠诚,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信仰!舍小家为大家,毅然扎根在疫情防控的基层一线,坚定地站在防疫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