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用行动书写医者大爱

——记山西省汾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权耀生

□ 朱俊琳

2月15日,一条“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6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在全省率先实现病例清零”的消息在市民们的微信朋友圈及媒体迅速传播着。山西省汾阳医院心内科护士长吕晓春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84岁的婆婆。婆婆激动地说:“太好了,医生护士没白辛苦!病人都出院了,耀生能回家了吧?”自年三十见了儿子一面后,老人家已经很多天没见到儿子了。

打给老母亲的“预防针”

婆婆所说的“耀生”,是山西省汾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权耀生。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山西省汾阳医院作为吕梁市定点救治医院,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全市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重任。

去年腊月二十九,接到命令的权耀生与同事们迅速进驻隔离病区,开展新冠肺炎的诊断救治准备工作。一名疑似病例还未见过,疫情风险性、传播性、致病性等还不是很明朗,但职业的敏感让他意识到这是一场持久战。虽然当时全市还没有出现确诊患者,但,战士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医院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阵地,必要的准备工作必须得提前到位,包括心理准备。一贯孝顺的权耀生给84岁的老母亲打了“预防针”:“妈,今年可能跟往年不一样啊,我可能不能陪您在家过年了!要不,您就在文水姐姐家过吧。”往常,老妈妈都是在汾阳跟着儿子过年的。妈妈的沉默让他的心软了下来。

到了腊月三十,权耀生回文水把母亲接到了汾阳。宽敞明亮的新家让母亲很高兴。趁着母亲高兴,权耀生又打起了“预防针”:“妈,明天初一我值班,您跟晓春和您孙女一起过吧。”“行,初二一早你不就回来了吗?我们一起过。”

紧张的前方和宽心的后方

大年初二中午,刚从隔离病房值班出来的权耀生接到通知:去离石接一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权耀生二话没说,草草吃了一点午饭,穿上防护服直奔离石,接回患者时已到晚上8时。他顾不上休息,与同事们一起询问病史、查体、近距离采集咽拭子标本、制定治疗方案、下医嘱、书写病程记录、与专家组沟通……忙完已是凌晨时刻。本该休息的他,考虑到医院一线大夫短缺,继续在隔离病房连续作战。连续增加的确诊患者让权耀生的神经紧绷,无暇顾及其他,包括刚来到汾阳的老母亲。

同为医务工作者的爱人吕晓春能理解他为什么经常不接电话,因为他在隔离病区;也理解他为什么总是三言两语就挂掉焦虑担心的老母亲和女儿的电话,因为他太忙了,一大堆事儿在等着处理。于是,吕晓春安慰着婆婆和女儿:“没事的!耀生穿着防护服呢!”但其实她更清楚,厚重的防护服、两层橡胶手套、防护眼镜、厚厚的帽子和N95口罩、过膝的脚套,这身行头穿在身上有多沉、有多闷。负压病房室温在26℃,沉重而不透气的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有多湿,脸上就会被口罩、面罩勒出多深的印痕。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连续几个小时,不能上卫生间、不能喝水,工作有多艰苦,压力就有多大,特别是为减少上卫生间的次数,少作废一件防护服,他们如何尽量少喝水、少吃东西,如何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还能超负荷工作……这些吕晓春都不敢在婆婆面前有半点透露。

而此时,权耀生和同事们不仅要面对着新冠肺炎这一挑战,还要面对着增长的病患数字、因疾病的折磨和被隔离产生恐惧的患者,以及患者无处宣泄的负面情绪。如何在治疗的同时安抚患者,成了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为此,他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反复耐心给患者讲解住院观察和消毒隔离的重要性,从新冠肺炎的疾病特点及对其家人、周围人群危害程度的角度,耐心地说服他们,让患者主动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作为隔离病房内年纪最大的“老哥哥”,权耀生时刻关心着其他医护人员的情况,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稳定大家的情绪,提醒大家注意个人防护,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