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县域·离石

战疫前哨“扫雷”兵

——记离石区疾控中心流调组组长李建军

□ 姜利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役中,有这么一群人是挺身而出的先遣队,摸清“敌情”供指挥部参谋决策;是一个个涉险步入雷区的扫雷兵,扫除潜藏的密切接触者和未发现病例这些“地雷”,为打赢战役清扫出安全区域。离石区疾控中心主任助理、免疫规划科科长李建军就是其中的一员。

义无反顾向“雷区”挺进

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3时,离石区接到吕梁市人民医院首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报告,这也是吕梁市首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报告,拉响了离石区与疫情战斗的警报。

作为区疾控中心疫情流调组组长及突击队队长的李建军向来工作认真负责,他早早就主动申请在年三十、大年初一值班。当晚在市人民医院值班的李建军发现可疑就诊病例后,他全面摸清患者的发病、就诊、外出等每一个过程。从感染区病房出来,李建军立即回到单位,马上投入到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排查工作中。

“几点去的药店?现在身体感觉有什么症状?当时戴口罩了吗?回家以后又去过哪里?接触过哪些人呢?……”因病例曾去过商场、药店,尽管已是深夜,李建军心中仍不停地拨打着一个个密切接触者的电话,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

“发现疑似病例后我们要立即开展调查,15分钟内必须到达指定地点,24小时内完成调查报告,上报市疾控中心和区卫健局。”作为流调组组长,整夜未眠的李建军带领队员们在大年初一凌晨就开始了追寻病毒踪迹的现场流调征程。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中,李建军和队友们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当患者回忆不清时,还结合电子支付凭证、监控、家属佐证等手段,逐一还原其活动轨迹,进行追踪现场调查。疑似患者、确诊患者以及每名密切接触者的基本信息、现住址、旅居史、接触史、曾经去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就医情况等关键信息他都了如指掌,这些资料不仅留在了电脑里,更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为生命站岗的逆行坚守

让数据说话,助力疫情防控。李建军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要进行数据整理,科学分析,综合研判,撰写流调报告,提出应对建议。

“建议区卫健局暂停XXX诊所的一切医疗活动。”“建议XXX暂停营业,继续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密切关注员工身体健康状况。”病例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史、旅居史、暴露情况、接触史、就诊情况、发病时间、应对措施、风险评估、建议……李建军的每一份流调分析报告严谨、细致,报告中的“硬核”措施和建议成为了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重要决策依据。

制定集中隔离场所工作制度、医学观察制度、公共场所消毒技术指引,下发公告、协查函……在李建军和队员们的努力下,一环扣一环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零新增”背后看不见的付出

“我们不但要接触患者,我们还要接触潜在的携带者。”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零”的记录。咽拭子采样、送检是排除疑似病例的重要环节,也是距离病毒最近的战斗前沿阵地。每次带领采样送检组和消杀组队员们采集咽拭子时,李建军和同事们都要穿上隔离衣、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镜和面罩,再套上鞋套和医用手套。两例确诊病例出院后的两周和第四周,需要进行为期14天隔离观察采样和28天恢复期采血清、采肛拭子和咽拭子,还要对密切接触者及境外湖北等地入离重点人员全部进行采样。“工作结束不了,脱不了防护服,不管多长时间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能上卫生间,只能像机器人一样连续工作,我们从中午12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那天进村入户一共采了60位密切接触者。”李建军同志如是说。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榜样。开展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国内重点疫区和境外返离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追踪,采样送检、隔离,病例、疑似病例居住环境的消毒,复工复产企业的防疫指导,基层防控人员的培训,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忙碌的李建军和他的同事们用无声的行动践行着疾控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参加过非典防控、麻疹疫情防控,二十多年来在一线的实战经历,让李建军成长为离石疾控的中坚骨干,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卫生部门的嘉奖。李建军说:“作为一名疾控人,就是要当好抗击疫情的‘扫雷兵’,做好人民群众健康的捍卫者,这是疾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