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三农专刊

应加强农副产品市场建设

□ 梁 瑜

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我市又规划和新建了一批区域性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在离石区投资4亿元,占地200亩,建设集物流、仓储、批发交易于一体的旭海红枣交易市场;在孝义市,投资78亿元,建设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在方山县投资3个亿,占地1000亩,规划建设全市第一家中药材集散市场。今春以来虽有新冠疫情影响,这类市场仍多方努力,尽可能地恢复生机,为稳定农业生产与流通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通过改革流通体制,放活市场,我市业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自主型、多方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一些地方再次出现农产品卖难及价低问题,使得部分农民利益严重受损。

与此同时,农副产品市场不发达,占主体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产区集贸市场、销区零售市场和一些季节性的马路市场及庙会市场,大多发育程度低,组织程度差,导向调节作用甚微。

在当前决胜脱贫攻坚形势下,为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加强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为农民群众走向千变万化的市场提供桥梁和纽带,已成为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

针对疫情影响、流通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按贸、工、农或销、供、产的顺序,安排农业产业化供求秩序,随时掌握市场情况和发展趋向,真正做到了解市场、预测市场,适应市场。我市是一个大米短缺和杂粮剩余的地市,同时又拥有煤炭、建材等资源和产品优势。我们应本着互通有无、互补互利的原则,由有关部门出面牵线联系,加强经济合作,为农产品向外流通建立稳定、长期的渠道。

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宗产品、特色产品,要与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供销关系,在沿海沿边口岸设立交易市场。要结合流通体制改革,搞活粮食市场,解决因疫情影响“卖粮难”的问题。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市场建设要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国家、集体、股份、合资、个人等多种经济成分一齐上,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要真正放开经营,鼓励集体和个体经济组织收购、批发、加工和贩运,打破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撤销一切滥设的关卡,做到货畅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