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他们,擎起春天的希望

——山西省汾阳医院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群像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东风徐来,春意渐浓。战“疫”仍在持续,胜利就在前方。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山西省汾阳医院的工作人员纷纷加入到了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他们有的驰援武汉,在一线与病毒战斗;有的留守家乡,严守严控疫情扩散。他们,用信念与初心,擎起春天的希望。

    出征,肩负重托

悬壶入荆楚,白衣作战袍。1月26日,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内科的主管护理师王海婷和介入血管科的护师白雪加入山西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2月9日,再次派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郑丽琴、护理师张孝武和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王淑娟三名同志前往湖北支援。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王海婷把这八个字写在工作日志扉页。“我受国家之托,受山西之托,受汾医之托,必当尽全力完成好此次使命”。她是第一批山西省支援湖北省医疗队队员、唯一一名在重症组工作的吕梁市队员、第一批在湖北省火线入党的山西省医疗队队员。“重症的工作对自己来说轻车熟路,但防护装备的不适给原本熟练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的理由,因为病患们需要我们带着白衣使者的信念,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看着感染者一个个陆续好转,对我们投以真诚的笑容,让我们心生温暖,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值得。”近日,随着疫情好转,记者发现,王海婷的微信头像换成了阳光下盛开的樱花,绽放着生命之美。

“我的工作地点是武汉江汉方舱医院。这里和平时医院的环境不同,防护措施不同。来到这里,就必须打起一百倍的精神投入工作。”郑丽琴说,作为医师队五名小组长之一,她除了负责解决疑难及重病人的查房外,还需要负责对出舱患者的审核,“我感到肩上的责任之重,既不能让有问题的患者出院,又不能把符合出舱标准的患者滞留在舱内,所以每次上早班,我都是六七个小时不停地穿梭于病房,带领护士查房,给她们讲解一些新冠肺炎的表现及预防康复的知识。尽管每个早班下来,我都声音沙哑,全身湿透,浑身像散了架一般疼痛,但我觉得累并快乐着。”

“第一节,左顾右盼,一二三四……”视频里,穿着防护服的张孝武化身领操员,带领患者们做呼吸操。“刚到方舱医院时,初来乍到的我也‘荣幸’被邀请一起跳广场舞,瞬间拉近了医患距离,但我穿着防护服,只能学个样子。后来想到我们呼吸内科开展的呼吸操,正适合这些患者,呼吸操能改善呼吸功能。说做就做,先讲了一下呼吸操的要领及好处,然后分节练习动作要领,他们学得很认真,不一会跟着做呼吸操的人越来越多了。虽然他们都是病毒的受害者,但大家依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让我深受感染。”

为了避免从防护帽中漏出来的长发引起交叉感染,延长穿脱防护服的时间,王淑娟与同行的其她几名女医护人员决定剪成短发。然而此时的武汉城,没有一家理发店营业,她们就自己用剪刀互相帮助理发,“当长发落地的那一刻,我们的内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和武汉市民、全国人民一起战斗,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这么久,其实我还是有点想家。想许久未见的家人和一起工作的同事,想吕梁山的土豆还有汾阳特有的泡泡糕。”白雪在日记上写下简单朴素的思想之情。

黄鹤楼前风烟净,自是春暖雁归时。如今,他们已平安归来!


    坚守,无愧伟大

当我市第一例患者转到汾阳医院的那天起,参与一线救治的医护人员与他们一同被“隔离”,在这场战“疫”中,他们成为战友,一同与病毒斗争到底。

一边紧张筹备各种设施,一边及时收治病人;迅速转移感染性疾病科病人,成立新冠肺炎隔离病区;不断学习和优化诊疗方案,梳理病区周转的各项复杂流程……在迎向未知的考验中,医护人员背负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这里容不得任何侥幸,我们很难接受由于自己没有考虑到的细节而出现意外。”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张耀武的脑海乃至梦境中,都盘桓着诊疗的各种问题。正因为常常面对传染症,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疾病的魔爪一定会从最薄弱的环节发起攻击。

“舍我其谁”,1月26日,汾阳医院接收首例确诊患者时,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权耀生和连小娟同时请战。相比2003年参加非典救治,他们多了一份从容镇定。他俩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小飞三位党员同志挺在前面,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至今仍在利用自我隔离的时间完成隔离病区的工作,把入党时的誓言践行在了抗疫一线。

感染的风险、患者的焦虑、身体的疲惫……在隔离病房,这些都是医护人员每天必须面对的重重压力。感染科性疾病科护士长张小娟说:“我们和大家一样也会害怕。”但是,也许他们害怕的东西并不一样——“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注意每一个操作的规范性,要注意保护自己。”作为一线护士们的“大家长”,她总是处于最忙碌的状态,一边日夜坚守病人,一边细心观察每个从病房进出的护士的防护状态和情绪,保护自己,意味着更好地保护病人和身边的伙伴。

在“90后”放射技师韩敏竹进入病房第一天,就遇到了坎——床头DR机出现了故障,她不断尝试排除故障却无济于事。经过科室主任的远程指导,1个小时后机器终于恢复正常。穿着防护衣的小韩,浑身湿透,难以呼吸,她透过护目镜上汗水流下的小缝隙,认真地核对好病人的信息,推着机器再度进入了病房,并顺利完成检查。“那一个小时前所未有地慌,读秒如年,但在慌而不乱中,强烈的责任心却也在分秒之间强烈升华。那天为了进一步持续观察病人病情的需求,我坚持7个小时之后,确定病人病情平稳和仪器正常,才放心走出病房。”

像他们这样的白衣战士还有很多,他们有着最朴实的话语,也有着最平凡的人生,关键时刻,他们如那茕茕萤火,点亮疫情带来的黑暗,也如那傲骨的青松,挺起民族兴旺的脊梁。

    奉献,抗疫后盾

当许多人聚焦隔离病房一线的医护人员时,有一群人却在幕后默默地英勇奋战,他们虽然没有与患者直接接触,却奉献着自己的星星之火。

汾阳医院作为全省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不仅要对本院送来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还要接收汾阳市、孝义市、文水县、交城县、交口县、石楼县六个县市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项上级交代的任务,PCR实验室工作人员全天候待命,随时接收标本并进行检测工作。实验室主任常新剑带领他的团队冲锋在前,与病毒面对面,冒着被感染的极大风险,在幕后默默地辛勤付出,只为第一时间给临床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为患者更快得到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结论,为疫情的研判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支持。

如果说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像一把利剑,在疫情战场上厮杀,那么后勤保障就是一面盾牌,在战“疫”幕后全力与时间赛跑,事无巨细地守护着一线抗疫人员的安全健康。设备科工程师郝朝午主要负责的是集中供养和负压病房的负压值,每两三天就回去负压层更换负压重症病房的过滤网,在更换过程中,过滤网上有病人呼出来的细菌,存在着很大隐患,“我找到一个规律,病房的初效过滤器就是三天必须得更换一次,才能保证进风量达到每小时更换6次,在一点就是排风过滤器达到了9天得更换一次,才能保证负压值到达20—30之间,保证医生护士和病人接触的时候互相不受感染,也是我对辛苦的医护人员的一点支持,也是对他们不被感染的一种保障。”

疫情中,急救车被称为移动的“红区”,担负着疑似和确诊患者的救治以及核酸检车标本的转运任务。车队队员们与新冠病毒近距离“接触”,“摆渡”着生命安全往来于医院之间。贺万常就是其中的一员,“去离石的路我走了无数次,可是,第一次去接患者时我的心情却不同往常,我的心随着车轮快速的转动而加速跳动,一是心急如焚地在与病毒抢时间,想尽快将患者接至医院治疗,二是思想上还真有些担心和恐惧咧,但我路上还是会安抚患者。”为了防止护目镜因出汗起雾影响开车视线,贺万常在数九天气里面都只穿一件单衣。每次接送完病人,他先用消毒水把车里全部擦一遍,然后自己全身消毒,皮肤又干又痒出现了皴裂。“只要疫情不退,我就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随时听从召唤。”贺万常说。

永远有人明知危险,却依然坚定地做他们该做的事情。他们是丈夫、妻子,他们亦是父母、儿女,但他们进入抗疫一线的那一刻,就早已把自己交给了党和人民。他们眼神坚毅、自信满满,他们责任使命扛在肩,他们不获全胜不收兵,用爱与担当续写“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