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柳林

艰辛而坚定的方志编修之路

——记柳林县史志研究室主任卫彦平

□ 李勤

在全省志鉴“两全目标”任务攻坚阶段,涌现出许多为方志事业倾注心血的史志人,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纸海拾遗 奠定坚实基础

资料征集是志书编纂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史志部门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作为柳林史志单位的“一把手”,卫彦平常常见缝插针,想方设法收集资料。

2015年,柳林县清理整顿办公用房超面积问题时,不少单位为了腾退多占的办公室,不加甄别地将文件资料连同废旧书报一起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卫彦平发现了这种“苗头”,便换了一身装束,去庙湾废品收购站翻捡“宝贝”。结果,卫彦平淘了满满两编织袋,这可把他高兴坏了。本来说好是有偿购买,废品站老板听说他是史志办主任,是为编写《柳林县志》收集资料,甚是感动,决定分文不取。2017年腊月的一天,听说龙王庙附近有人家“打扫窑”时,清理出来不少书籍,他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拿了两个面袋子赶过去,果真收获不少。他常说,“为了《柳林县志》这个柳林最大的文化工程,我自己受再多的累,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为征集资料,卫彦平带领柳林县史志研究室一班人坚持“多条腿走路”。为扩大资料征集范围,卫彦平有意搜寻、浏览柳林人的博客和QQ空间,捕捉涉及柳林人和事的所有信息。为了尽可能全地收集到资料,卫彦平可谓费尽心机:或者联系已毕业或在校的柳林籍大学生,收集他们关于“柳林民俗”“柳林方言”“柳林抗日斗争史实”等方面的学士、硕士毕业论文;或者在网上查阅、购买老将军回忆录及各种文史资料。他还多次亲自走访老干部、民间文化人士,收集他们保存的文件、资料汇编、回忆录和工作笔记等。

不仅如此,卫彦平还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深入各乡镇、单位收集资料,跑遍了15个乡镇和109个供稿部门单位,有的单位甚至去了不下八九次,说尽好话。县里开大会的时候,他常常提前进入会场,就是为了利用开会碰面的机会,把事先理出头绪的资料缺项内容再次和各单位一把手说明,恳请及时补充到位;有时,他在给部门领导或承办人发短信、微信说资料时,先为其编一副嵌名联或一首藏头诗,以期望能得到积极配合。

为更好形成收集资料的浓厚舆论氛围,卫彦平利用个人人脉关系,以柳林史志研究室的名义,无偿在柳林政府网站、柳林电视台等媒体上刊登通知,广泛宣传。同时开通了专门的县志资料收集邮箱和微信公众号。在强大的舆论宣传下,许多走出家乡的柳林人也越来越关心、关注县志的编写工作,他们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资料,有的热心市民还亲自到史志办,提供第一手资料。

付出总有回报。虽几经周折,在卫彦平的努力下,不少年限长、缺项大的资料,最终还是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整理。2019年临近春节,卫彦平也不消停,每天亲自去档案馆查阅、复印相关资料。县委办公楼里上班的人们见他临近年关还是每天大包小包的来回跑,忍不住问:你这是不过年了?他听了,也只是笑笑。

潜心修志 父子共同上阵

卫彦平喜欢学习,嗜书如命,家中藏书颇丰。他家中的书房,各取父子姓名一字,命名“彦相阁”。儿子卫相龙从小耳濡目染,与父亲心性相通。卫相龙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每逢假期,卫彦平都会动员儿子卫相龙把社会实践的地点选在柳林史志研究室。他调侃说:“假期里你就是史志研究室的‘主任助理’了”。2019年7月,卫相龙因打篮球腰部轻度扭伤,需要居家息养。卫彦平又打起了儿子的主意,他告诉儿子适当运动有利于身体康复,可以到史志办帮忙整理些资料。

看到父亲每天没日没夜赶进度,卫相龙也着实想替父亲分担一些。于是,父子俩每天相伴而行,准时到岗。有时,儿子有事想提前走十几分钟,都要过来跟父亲“请假”。方志工作纷繁复杂,有时候会因为一个问题反复研究数次,晚上加班便成了一种常态,常常是家人一次又一次电话催促后,父子俩才肯放下手中未完的工作回家休息。

史海钩沉,冗杂繁复。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料,需点滴不漏地找寻、翻阅、录入,这既是对耐心和毅力的多番考验,也是对知识储备及运用的再次核准。每天,卫彦平负责众多资料的筛选、归类和目标史料的锁定。儿子则发挥懂电脑、善操作、反应快、方法多等优势,负责翻阅、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采取直接抄录、电脑录入、照相、扫描、语音转化等诸多形式、手段,编写成初步文稿。卫彦平总是纂成篇后再发给儿子校对。在卫彦平的引导下,儿子卫相龙还参与了该县明清街历史文化和全县红色文化资源大调研活动,写出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繁荣柳林红色文化的思考》。经过多次参与,卫相龙对修志工作形成了自己的认识:“编修史志真的不容易,它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虽然说我只做了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工作,但整个参与过程让我更明白了细致、严谨、坚持和负责的含义。这个经历,将成为我未来成长的一笔宝贵财富。”

实时追踪 记录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卫彦平及柳林县委党史方志一班人深刻理解“党史姓党”“党史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党的工作,政治之中有业务,业务之中有政治”的职能定位,全力践行“党的领导覆盖到哪里,我们的工作范围就扩展到哪里;党的事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研究就跟进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在单位的微信群里,卫彦平郑重宣布:方志人绝不能置身事外,应该全景式记录疫情防控的史实。他第一时间发出“为了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疫情防控中担当党史方志研究工作责任使命”的倡议,要求全室上下密切关注柳林县委、县政府正在进行的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客观记录疫情防控进展情况,全面收集各乡镇、各部门、各社区先进人物事迹,系统整理丰富生动的防控资料(包括文件、通知、公告、典型材料、经验做法、诗词歌赋、标语口号等)。

有了好的决策、好的计划,落实才是关键。卫彦平身体力行,走在了最前面。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七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卫彦平没有休息一天。他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柳林政府重点工作群、柳林县扶贫工作群、柳林县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APP上,查看前一天柳林县各级各部门疫情防控的最新动态,及时下载、整理、收藏中共柳林县委、县政府在疫情联防联控、保障物资供应、支援湖北重点疫区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各级党员干部靠前指挥、有关部门连续奋战、广大医卫人员奋不顾身,涌现出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卫彦平说,必须把柳林县委、政府和柳林人民在疫情面前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伟大斗争、伟大力量和伟大成效记录好,为开展相关精神研究,及时编写党史大事记述、专题汇编和2021年鉴,最大程度积累一线资料。

家人见他在疫情期间每天去单位,很是担心。为了让家人放心,出门前,他都会尽可能做好防护措施,每次出入,他也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登记和体温监测,有时走在路上看见有人迎面过来,他也尽量回避。卫彦平说,家里跟单位距离相隔仅四百多米,路上行人也不多,疫情期间办公大楼也没有几个人,绝对安全,而且每天一个人在办公室,反倒清静,少了平日绕不开的应酬。就是在这段人人“宅家”的“非常时期”,卫彦平每天两点一线,奋笔疾书,着手编纂、完善了近万字的“柳林方言”,校核了近100万字的县志终审稿。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卫彦平和柳林史志人的不懈努力下,180余万字的《柳林县志》于2019年12月送交终审。卫彦平说,作为史志工作者就要以高度敬业的工作精神,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滚石上山不松劲的勇气,更好地践行新时代地方志人的使命担当,为党史方志各项工作圆满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