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不了足球情

□ 本报记者 梁瑜

罗纳尔多、梅西、马拉多纳、齐达内……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激励着中外多少足球运动员向体育竞技的最高峰迈进。

31岁的市区业余足球运动员耿鹏,就是众多体育爱好者之一。仲春四月,市区城南公园球场上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之后,耿鹏在这里席地而坐,娓娓而谈:“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普通如你我者,注定不会获得他们的成就,但运动名将那种坚强的意志、奋斗的毅力、强健的体魄,却无疑是人们心底永久的渴求。”

与众多80后一样,耿鹏也是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出身学院,平日习惯了书海浸淫,很难想会成为狂热的体育迷,然而体育的巨大感染力,还是令他心向往之。

“2002年那个的夏季,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冲进世界杯。那是我接触足球的开始。”耿鹏回忆道,其时只有11岁的小男孩,被屏幕上激烈的对抗深深地吸引了,强烈地感受到何谓雄浑激昂的壮美。

上中学了,耿鹏毫不迟疑地投身到学校一支足球队中。每个周末和周日都能见到他们这支足球队在操场训练的场景,场地狭小,练习球数量少,防护设施不全,专业器材匮乏,但全队却丝毫不以为然,坚持的恒心来自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时至今日,市区这支足球队依然顽强地生存着。球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可艰苦拼搏的精气神一点儿没有丢。耿鹏和当年并肩战斗的几位队友,又主动肩负起教练员的职责,体能训练、技战术演练,一招一式仍透露出当年的投入和执着。

“几乎是自然而然的,我又一次融入到这支队伍中。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踢球和健身之所:沉着安静、风清树绿,一片自然生机,会助长人的运动灵感,增加心灵的蕴含。”耿鹏抒发着对足球运动的独特理解。

这里没有纠缠的纷争,没有喧嚣的市井声,只要带上足球,穿上塑钉鞋,来到训练场的空地,就可有半日的畅快。多年的健身和运动,使耿鹏对体育的理解早已脱离了其单纯的运动生物功能。正如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言:“体育精神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

踢球、健身、观赏比赛、参加比赛,无时无刻不在加深着耿鹏对体育、对生活的理解。“可喜的是,各级政府对足球运动已经越来越重视,各项举措层出不穷。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国足球一定会崛起,吕梁足球也肯定会越来越好!”耿鹏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