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张改娥:勤劳托起致富梦

图为张改娥在喂牛 刘小宇 摄

讲述人:张改娥(方山县高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记录人:本报记者 刘小宇

我叫张改娥,方山县高明村人。过去,全家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地,一年下来收入不高,有时候遇到天灾,家里的日子更是过得紧巴巴,最困难的时候连孩子们念书的学费都交不起,看病都得借钱。

但这几年我们赶上了党的扶贫攻坚好政策,有了新房子,看病不花钱,牛越养越多,儿子娶了媳妇,女儿上了大学,2017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我们的好日子有盼头,更有奔头了。

今年让我最高兴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分的房子马上就装修好了,我这辈子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住到城里,住上楼房,一下子从“糠箩”跳进“米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就是好啊!

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我的三个孩子,大女儿和小女儿从高中开始都享受着“雨露计划”补助,不用为学费发愁。现在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在北京找到工作,每年收入八万多元,小女儿也考上了大学。二小子每年也收入四万多元,现在娶了媳妇,买了汽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能看得起病、住上新房子、上得起学,那是党的政策好。可咱也不能老是靠政府救济,脱贫致富关键还得靠自己。光靠家里的地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想要脱贫致富还得有持久的增收渠道。俗话说“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几年前,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买回来牛,腾出一块空地做牛圈,每天喂料、备水、放牛,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养牛上。一开始怕照顾不好牛崽子也怕牛生病,政府请来专业人员讲解了养牛技术,现在看着牛儿一头又一头地茁壮长大,心里也越来越踏实,也更胆大,从刚开始的两三头牛养到现在的十几头牛,每头牛卖到将近一万元,我们的口袋越来越富裕,腰杆子也越来越硬。

如果自己不吃苦、不努力,政府再怎么扶持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贫困现状。现在空闲时候,我们两口子积极参与光伏扶贫公益岗位,我不怕苦,什么活都愿意干,我相信,只有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才会苦尽甘来,生活才会越来越有奔头。

感谢扶贫好政策,政府在后面推,自己也得往前奔,我们一定会继续勤劳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