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文水南张村600多亩优质红薯让群众看到了红火的日子

本报讯 田间地头几百亩成片的壮苗迎风摆动,一眼望去,一垄垄青青的红薯苗与白色的地膜形成鲜明对比……这是6月初,笔者跟随文水北张乡南张村武建强和任国海两位村主干来到国海农牧合作社流转的650亩优质红薯种植基地看到的景象。社员和打工的村民正在田间锄草,他们的眼里闪烁着新希望和好日子。

南张村是农业村,一直以来,村民们都以种植玉米为主,收入基本稳定。但随着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单一的种玉米带来的效益远远达不到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该村群众开始转变思想观念,大胆调整种植结构,支部和村委积极支持土地流转,鼓励村民搞实验。村民武建军就是其中的大胆尝试者。当年,他流转了70多亩脱毒马铃薯,文水当地人称“夏季土豆”,比普通传统土豆上市早产量高。“当年收获时赶上连续几天下雨,土豆这东西不需要雨多,就这样烂在地里,种植不算成功。”武建军回忆时还有点心怵。这个结果谁都不想看到,尽管村干部鼓励不要怕失败,继续种着试试,但许多人还是怕了。

“村民怕了,咱党员不能怕,支部要挑起这个头,种马铃薯不成咱就种红薯,只要技术过了关,靠科技准能成功。”担任文水县科技界政协委员的任国海信心很足,这些年,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对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作用。2015年,他牵头成立了国海农牧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推广科技助农措施。今年开春,他和武建强商议,两个多年的老搭档一拍即合,在组织生活日和民主议事日上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参与,合作社组织,南张村流转土地种红薯!任国海说,这个项目乡党委和政府以及村支部非常支持,党委书记肖锋和乡长张丽丽等一班人从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帮助,“这个红薯项目在村里还是头一回。我们先搞试种,试种有风险,我们依托国海农牧合作社先承担起项目来。”支部有号召党员就有响应。村支部副书记赵金旺参与进来了,带动其他党员和村干部也参与到合作社中来;一些有识之士也参与进来了,村民弓春明曾在北京等地从事装潢等业务,他人踏实能吃苦,思维又活跃,在外见的世面宽,主动参与到合作社中。村民赵占宝是种植大户,他这次把自己的10多亩地入合作社流转,也是下了大决心的,“以前一直种玉米,收成就是那样子,今年跟着支部和合作社试着干干。”在这些积极分子的带动下,支部和合作社成功流转了650亩地,共涉及300多户村民,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一。

山东考察市场,太原清徐看规模和技术,晋中祁县踅摸薯苗,提前购进了化肥、地膜等必备农资…一班人就这样忙起来了,经过多方调查并结合本村的土壤实际,他们吸收了本乡南武涝村种植红薯的成功经验,引进了红薯新品种栽植技术,最终还选中优质种苗——从陕西引进“秦薯五号”红薯苗。“虽说是头一年种植红薯,但社员和村民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插秧、培土,这个产业能解决80多个劳力。”任国海说。赵四宝和赵卯生参与和栽苗,“栽一亩地100元,做够一亩另奖20元,一天下来好点能挣160元,这个非常合算。”在外地打工多年的李慧慧高兴地介绍:在家门口工作,既方便照顾家人又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挺好的。闫志玲、成艳、张美香、马二红等村里的这些妇女都有了活儿干:“5月1日左右开始栽种,随后又是锄地,秋季起红薯、装运,半年的活计基本不断,不用出村就能挣到钱。”

武建强和任国海告诉笔者,下一步,村里打算新建一个1400平方米的冷库,为红薯收获储存做准备,也为供应市场做保障,增加社员们的收入。

文水县委新闻办驻南张村工作队队长赵志红说:“国海农牧专业合作社有200余户社员,其中吸收了村里2户贫困户参与到红薯种植中来,我们希望今年红薯能有个好收成,和支部一道带领大家过上红火日子。我们更希望合作社大胆创新,小红薯带出大产业,靠特色农业种植为群众增收找到新路子,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也为南张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