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新时期必须做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通过身边这些档案是如何保存、管理最终得到利用,可以真正地感受到新时期的档案建设正在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档案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被运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档案管理也走向信息化;我会经常到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借鉴好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为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我也在百度上注册了账户,将自己的材料、图片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大家分享。很多档案材料我都制成电子版,上传到百度云中保存,既节约了纸张和存放空间,同时也便于查找应用。总之,通过档案,让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走在与时俱进的成长道路上。
2019年12月,我从信息科到档案科,刚接触时,一下子还真有点缓不过神来。档案岗位似乎有点冷冷清清,而且专业性强。为尽快适应环境,我刻苦钻研业务,凡是与档案有关的书籍都认真去读,虚心请教,很快从外行变成了内行。档案工作给我留下了一些难忘的记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大批城市居民回乡务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广阔的农村成为火热的天地。轰轰烈烈的年代过后,国家出台的文件要求,下乡居民如果没有工作的可以凭档案买养老保险并享受退休待遇,知识青年下乡期间计算工龄。人们为了各自的权益而奔走,但历史留下的一些遗憾无法挽回,有的档案不全,有的圆珠笔填写的资料褪色模糊,有的霉变和高温使纸张发霉无法入档等等,不能作为依据,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档案资料基本找不到了。谁也未曾想到,一本不起眼的下乡知青花名册能带来切身利益。知青是幸运的,他们达到退休年龄的时候,就凭档案加工龄,多一年工龄多几百块钱,看到那些额头刻满岁月沧桑的老知青,在我手中找到他们的档案资料那高兴的劲头,深深地感染着我。看到那些找不到档案资料的老居民、老知青那无奈与失落的情形,我的心情格外沉重,为无力相助感到不安。档案多么重要,只是很多人很多时候不在意、不重视,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我们的存在,老人们找回了他们有价值的青春岁月。
现在的脱贫攻坚工作总揽经济社会全局。精准扶贫档案的立档规范和完整、准确、真实、全面,直接关系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是否精准,关系到帮扶贫困户的措施是否精准,关系到贫困户出列是否精准,关系到整个精准扶贫工作是否更有成效。2017年10月挂职所在县是全国深度贫困县,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我曾下过村、住过村、开展过具体扶贫工作。全县12个乡镇367个行政村,贫困户将近11000户。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全县开展精准扶贫档案建档工作,笔者从培训到建立县级、乡级试点单位,对全面推开扶贫档案建档工作进行了业务指导,对扶贫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进行了探讨,以促进该项工作的探索和完善。在开展工作中我们认识到,精准扶贫档案,是落实党和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成果,是脱贫攻坚战的“记录者”和“见证者”。特别是对于记录历史、服务现实和指导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珍惜这个普通而平凡的岗位,因为它让我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我的人生也因此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