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脱贫攻坚·广告

因地制宜突破易地搬迁扶贫难点

□ 梁瑜

“靠政府帮扶,迁居乐业家境顺;得春风沐浴,告别穷窝富路宽。”今年春天搬迁后,方山县圪洞镇胡家岭村脱贫户孙月贵特意找人写了这样的对联,贴到了迁居后的新房上,以此感谢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他家脱贫致富,走上了幸福路。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易地搬迁扶贫是最艰巨的工作,要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线工作的扶贫干部们都知道,搞脱贫搬迁,第一难是要做人的工作——让贫困群众改变“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传统观念,第二难是要解决土地的问题——为搬迁群众开辟一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第三难是要破解住房、资金、产业的瓶颈问题。

如何破解这类难题呢?还是那句话,因地制宜,靶向施策,做到精准帮扶。确定搬迁模式需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选择搬迁模式,要依托省市县投融资平台,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政策,采取政策补一点、融资贷一点、自己掏一点的办法。结合产业扶贫和技能培训扶贫,跟进后续产业发展,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对象确定要严把关口。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针对地质条件差(采煤深陷区)、生存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土地稀少,基础设施投入巨大、扶贫产业开发效益不高的贫困群众和地质灾害区域群众;而一般贫困区域则更多地采取扶贫开发投入解决脱贫问题。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迁则迁。在确定搬迁户的过程中,应严格手续、严格把关、严格审查,通过摸底调查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来把关确定搬迁对象。

谋划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对易地搬迁群众,要积极争取产业资金投入,按照农林牧结合和集约化经营的思想,扶持他们开展种养殖业;另外要加大各种务工技能培训,积极引导他们外出务工创收,努力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在选址类型上,多结合增收渠道和前景进行规划和布局。这样,才能实现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两年稳定、四年发展致富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