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海砚
“真没想到,俺当了一辈子农民,身份还能变成股东。”7月12日,在离石区枣林乡闫家峁村,村民刘星明高兴地告诉记者。
刘星明所说的“股东”,指的是集体经济成员身份,享有集体收益分配权。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样的变化,缘于枣林乡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载体,创新工作思路,攻坚克难,从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量化等工作一步步抓起,推动农村集体资产“化茧成蝶”,让农民腰包逐步鼓起来。
抓站位,凝聚起抓改革的思想共识
为何要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原因多着了!”枣林乡三山集支书成红建说,2016年枣林乡投资几十万元,在西山片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由于集体缺少管理经费、水价高,导致除三山集以外的周边5个村庄的村民吃不上自来水。如果集体有钱就能马上解决管理费用的问题,可惜这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
枣林乡是贫困乡,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缺雨少水,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是制约全乡发展的重要因素。到2019年底, 全乡22个行政村,有5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达5万元,且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土地租赁和集体资产出让。“村集体经济总量小、产权不明晰、管理制度缺乏、资产逐步流失。”成为枣林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工作的力度。2019年3月,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组建以后,坚持先学思想后决策,专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论述,通过调查研究,一致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重大制度创新之后,中央部署的又一项管长远、管全局、打基础的重大改革,枣林作为农业乡镇,必须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一任接着一任干,快人一拍,领先一节,在全区打头阵、树标杆、当好改革标兵。
建机制,强化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情况千差万别,问题错综复杂,是农村工作中的‘老大难’。枣林乡将产权制度改革纳入了党政主要日程,成立了以书记、乡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创新机制体制,为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乡长李文生说。
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保证。该乡建立了一把手抓改革的领导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与村两委主干签订了责任状,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亲力亲为,形成了两级书记抓改革、全员行动抓改革的工作氛围。乡党委建立了周一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听取包村领导、支部书记工作汇报,集中研究解决改革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强化问题导向,针对乡柳树局村、刘家舍科村村情复杂、矛盾突出,村两委班子主干存在为难思想等问题,及时进行了提醒谈话,明确整改思路。强化经费保障,拨付工作经费25万余元,对表现积极的财务人员进行了奖励。强化宣传培训,通过入户走访、张贴“给群众的一封信”、悬挂横幅、村广播、微信群等方式,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无死角。举办专题培训8期360人次,组织任家山、龙尾峁、山底沟、彩家庄四村村主干赴榆林、晋源观摩学习,全面提升了乡村干部的政策和业务水平。
严程序,扎实推进产改的各个环节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夹生饭”。在改革中,枣林乡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区有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程序,结合乡村实际,制定行动方案,做到“确实权、颁铁证、还权于民”。
清产核资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村集体有多少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村里的“当家人”都不清楚。枣林乡22个村均成立了清产核资小组,聘请有资质的机构全程指导,重点清查核实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现金、债权债务等,做到账证相符和账实相符。
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上,该乡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经过“公示、入户征求意见、公告”三个环节后,全乡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073户9977人。
在资产折股量化上,按照资产的不同类型,严格折股量化和股权管理程序,认真研究量化资产办法、明细折股方式、确定成员享有份额,真正实现集体资产量化到人、确权到户。目前,22个村全部在离石区率先成立了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乡党委书记高恩生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枣林乡虽然完成了改革的前半篇文章,但是在壮大集体经济、优化要素配置等后半篇文章上,还需进行积极探索,加大工作力度,为吕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