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们平时在家没有什么事,原先围着灶台、孩子转,现在也能给家里‘创收’了,一天轻轻松松挣个三四十块钱,挺好的。”家住石楼县灵泉镇龙山水岸(移民安置点)的张阿姨边说边与20余名经过培训的贫困群众,在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开始了一天的“上班时间”。
从“家庭主妇”到“上班一族”,变化始于一间小小的来料加工“扶贫车间”。
2019年,石楼县通过去库存安置、新建集中点安置、分散安置三种方式完成了总规模为1547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52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大量贫困人口易地移民,如何就业,保障群众搬迁后不返贫,成为了县委、县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石楼是农业大县,产业实力弱,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较多。为帮助这些“留守大军”实现家门口就业,石楼县通过多次研究、到义乌实地考察市场、与企业沟通交流……最终选择了来料加工这项百姓产业,希望借助义乌市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方面的成熟经验,以产业基地、扶贫车间为载体承接义乌产业转移,通过“引进来”,在城乡联动的大格局中,解决好群众增收致富问题。
6月11日,50位石楼籍来料加工经纪人赴浙江省义乌“取经”。6月28日,300包的义乌来料加工(饰品包装)订单,正式在该县扶贫车间落地。20余名来自易地扶贫搬迁点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投入到加工生产中,标志着石楼来料加工产业全面启动。7月6日,400包的饰品包装订单落地。7月18日,250包的勾编订单落地。石楼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已从“纸上谈兵”走向现实。
石楼县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县妇联积极引导经纪人由来料加工向产品附加值高的“来样、来单”加工转变。“我们已经把员工们的原创手工编织品寄给义乌方,并初步达成协议,接下来,他们将直接订购我们的编织品,这样一来,我们的利润就多了!”
据悉,该县现有24个“扶贫车间”,全年预计解决300到500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增收1200元。 (赵良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