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村出名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不仅是晋州营、王山底等7个自然村村民们的安乐窝,背靠着巍巍上顶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更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生活”。
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发展的起跳点,源于脱贫攻坚以来,中阳县大力度推进易地移民搬迁。
弓阳村共有晋州营、王山底等7个自然村。在过去,这7个自然村中的225户609人居住分散,水、电、路、暖的配套十分困难。精准识别中,这些自然村落的150户402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解决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发展生产,2017年以来,中阳县委、县政府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弓阳村科学布局规划了建筑面积共计80余亩,以农家别墅小区为主风格的移民新村。
走进贫困户郝贵珍的新家,庭院里的香菜、水萝卜、小葱、油菜长势正盛,为新居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从临汾娶来的儿媳妇正在院子里逗孩子玩。推门而入,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郝贵珍高兴地说:“依靠着党的好政策,我们全家能分到这么好的房子,卫生间可以冲水,冬天还有暖气,外面的小院子还可以种菜、种花,我们农村人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不!是城里人‘向往的生活’!”
从2017年5月正式动工,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122套特色移民房拔地而起。随着道路、绿化、照明、排水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一幢幢尽显古朴优雅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道路,一道道错落有致的沟渠阡陌……令这个小村璀璨夺目地进入大众视野。2018年,当7个自然村的移民户搬入农家小院时,就连城里人都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是的,行走在弓阳村,四周碧绿的田野告诉你这是乡村,而它的美丽却告诉你,这分明是公园。仲夏时节,青山郁郁葱葱,万物生机勃勃,村边路边,是一棵棵杨柳绿树成荫,丘陵坡地,是绿油油的草地一望无际,蜂蝶成群;房前屋后,是一株株葡萄、月季、或者是水灵灵的蔬菜,鲜花……绿植的映衬下,让人不敢想象这就是新时代的新农村,简直是田园牧歌的世外桃源。
移民户们分到了新房,是安心了。可后续能不能稳得住、能致富?在中阳县的干部们看来,压力不大。为了让百姓们可以稳定增收,依托弓阳村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规划伊始,就按照乡村旅游村进行打造。同时,弓阳村以“香菇+养牛”“光伏+旅游”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旅游民宿、农家乐,将新村建成上顶山旅游风景区接待中心,把老百姓的安居房建成发家致富的产业房;依托协鑫20MW集中光伏电站,建设绿色蔬菜大棚、香菇大棚60栋;建设8亩连体玻璃钢采摘大棚1栋,带动移民户发展特色农业,并提供就近就业岗位;流转移民搬迁户土地,打造上顶山“十里翘花园”,种植连翘中药材500亩,实现旅游观光、药材种植双增收。
原来居住在王山底村的贫困户陈福生,年轻的时候陕西、上海、广州等地到处跑,哪里有活上哪干,一年到头风餐露宿、居无定所,还在干活的时候砸伤了腿,落下了残疾。看着日渐长大的两个孩子,日子却越过越紧巴,令陈福生两口子愁白了头。2018年,陈福生一家四口分到二层的新房后,以前的旧房子复垦变为耕地,夫妻俩一合计,干脆放弃了外出打工,将自己的40亩耕地全部种了草料,并利用无息贷款买了20只小牛犊,夏天就将牛赶到村后的山林里,喝山泉、吃山珍,到了冬天,自己种的40亩牧草不仅可以供牛食用,多余的还可以卖钱。两年时间下来,陈福生已经有36头牛,净资产达到50万元,稳稳地脱了贫。
在分房时,贫困户陈虎生家分到的是紧邻大路的新房。由于疫情影响,陈虎生没有外出打工。清明一过,来上顶山观光游玩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陈虎生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流,想着媳妇的一手好厨艺,为啥不办一个农家乐?一家人兴冲冲地一商量,陈虎生的农家乐就开了张。辣子白、红烧茄子、醋溜土豆丝、炒猫耳朵……可口的家常菜很快吸引了游客的驻足,开张不到半个月,就有两千多元的进账。
在基础设施修建上,弓阳村还配有标准的停车场、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广场、凉亭,建有图书室、棋牌室等文体活动场所。夜幕降临,弓阳村华灯初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弓阳村的男女老少们相约着聚在一块,广场舞跳起来,秧歌扭起来,和着清新的微风,一天的疲劳一扫而光,别提有多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