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姝君 图/武斌
回忆炮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争,90多岁的老人缓缓举手敬礼,我当过兵;在广阔的农村和田野上,一群人满腔热情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而战,我当过兵;新冠来袭、洪水肆虐,正值青春的80后、90后挺身而出,千里驰援,我当过兵;我当过兵,这是我应该做的!一声我当过兵,道出了曾为军人的无悔、光荣与自豪,也道出了军人的坚持、责任与使命。
孝义,这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从战争年代到新时代,一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奔赴战场,为革命胜利浴血奋战;脱下军装,服务人民,为地方经济无私奉献;冲锋在前,为公益事业、抢险救灾贡献青春力量。多年来,孝义市人武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直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兵精神、激发强军动能。通过讲述革命故事、聆听老兵事迹、开展新老功臣对话、老兵与新兵谈心、争做优秀民兵等系列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兵故事、学习老兵精神,继承先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
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讲述英雄故事,传承民族精神,向老兵致敬!
铭记光辉历史 激发练兵热情
“当时真的没有办法,前方战事吃紧,后勤补给和弹药送不上去就要死人的,敌机嗖嗖地扔炸弹,炮火就在身边,还有阻击的敌人,我们没有办法,抢着上,冲着上,实在躲不过就只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即使战死也不能把粮食和弹药留给敌人……”回想起当时战争的惨烈,88岁的老兵薛光林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讲到。
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武天才参加了上甘岭战役,“那大概是我进入朝鲜战场的第25天,炮火太猛烈了,上级要求我们躲在猫耳洞里等待机会。带的干粮早就吃完了,我饿的两眼都开始模糊了……”
抗美援朝战争,孝义牺牲97人,如今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孝义有55名,平均年龄90岁,烽火硝烟已散,然而,这段历史不会被忘记,孕育在这里的红色精神也将薪火相传。
7月5日,在孝义市高阳镇神安村94岁老兵武永耀家中,武老边抚摸着退役军人二等功臣马慧鑫的军功章,边给讲着故事。坐在旁边马慧鑫握着老兵的手,坚定地说:“您当年的战斗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当年要是没有你们的流血流汗,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一定会传承好老兵精神,继续发扬二等功臣的优良作风,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深入老兵家庭,与老兵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身体情况,聆听老兵故事,传承老兵精神,向老兵致敬军礼,为老兵送上了慰问品和慰问金,表达新时代退役军人对老兵的敬重。
“不要躺在功劳簿上,要再立新功,不要吃老本,每一个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要讲代价,不要怕牺牲,万一国家有需要的时候,就要冲在前头,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7月18日北桥头村的老兵86岁武俊正在向前来慰问的老兵讲到。
“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拉得出、打得赢,才能不负老兵的嘱托……”7月24日,在孝义市基干民兵分队轻武器射击训练场上,该市人武部部长李义生说。训练场上密集的枪声、高涨的练兵热情是基干民兵传承老兵精神的生动写照。
退役不褪色 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在部队,他们是保卫祖国的栋梁;到地方,他们是撑起地方经济的脊梁。
今年年初,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次第开放,轰轰烈烈,明媚了春光,让驿马乡李家公式村这个鲜为人知的山村一跃成为特色旅游打卡胜地。美丽风景带来美丽经济,李家公式村党支部书记李恩逵是名退伍军人,转业后一心建设家乡,“今年有50来户种油菜花,每亩菜籽的产量就是400-500斤,榨出油就是100来斤,一斤6元,100来斤的话就是700-800元,加上荞麦、核桃实现二次增值,每亩能收入2000多元。”
除了退伍军人、党支部书记,李恩逵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当地知名的“业余党史专家”“红色收藏家”。当兵时他参加过唐山救援和重建,正是这样一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对红色收藏有了一份偏爱。“只有让这些红色文化的精髓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才能坚定信念跟党走,推动发展做先锋”,为了让后代通过这些藏品去感受那个年代的历史,记住党的恩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他坚持36年自费收藏红色藏品,带着数十万份的藏品,他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展览,宣讲党史、军史,不断传承红色文化。
没有攻不下的山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部队的锻炼,让退役女兵杨正云成长为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驻村女干部。村情复杂、村级治理混乱,加之村委换届不稳定,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里被定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村委会多次进行换届选举均不成功,村‘两委’班子长期无法正常工作。作为梧桐镇旧尉屯村的第一书记,杨正云一边摸排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一边理清发展思路,以建章立制为抓手,以提升“两委”班子能力建设为主导,突出脱贫攻坚和村民文化建设,一年多的时间,旧尉屯村顺利通过了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验收工作,并组建了“锣鼓队”、“秧歌队”“梦想合唱团”“旗袍队”“健身操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脱下戎装,奉献地方。在决战完胜脱贫攻坚事业中,孝义市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是老兵们的坚强后盾。在人武部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全省唯一拥有柿子柿饼生产资质的胜溪惠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牛心柿子这一特色农产品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老班长餐厅、搏击训练俱乐部、小儿推拿服务中心,老兵创业、就业项目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般在孝义生根结果。孝义严格落实安置政策,每月组织专场招聘,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构建起安置就业与扶持就业相结合的安置保障体系。2016年以来,3名转业干部全部在行政事业单位安置;为16名自主择业人员发放补偿金768万元;安置退役士兵40名,免费培训退役士兵676名,为53名下岗失业专业志愿兵、参战退役军人安排公益性岗位。
青春接棒 时刻准备战斗
坚持是一粒种子,悄然生长、绽放。从1955年征集首批义务兵以来,孝义人民倾力支持国防建设,累计选送17685名优质兵员,铸就了61年无责任退兵的“金字招牌”。进入新时代,全市上下继承和弘扬红色优良传统,不断加强与驻地部队的“双拥”共建,持续深化军政军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先后荣获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市、全省科技拥军先进集体等称号,取得了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红色文化、“双拥”文化春风化雨,浸润心田,融入城市每一处,80后、90后退伍军人英雄事迹喷涌而出。
“我爷爷、外公、父亲都是当兵出生,奶奶从事过地下党工作,虽然我不能像他们一样在前线打仗,但我请求战斗在防疫一线!”新冠疫情来袭,三次请战,85后的女民兵姜丽作为孝义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之一,克服天气、饥渴、恐惧重重阻难,管护着56个病人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贴心地和病患聊天,给他们讲述爷爷上战场、外公抗美援朝、奶奶做地下党和父亲青藏线当汽车兵的故事,减轻他们的痛苦,给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持。
“我是个快速充电器,充电五分钟,工作十小时。”退役军人二等功臣马慧鑫常这样比喻自己,身兼数职的他,加班加点已成“家常便饭”,一到单位就是“埋头苦干”,除了上厕所“一亩三分”地成了他的工作阵地,回到家还得继续“加班”,眼圈黑了,人也瘦了,不管时间再紧,任务再多,他都不折不扣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疫情期间用镜头定格抗疫瞬间,用笔记录点滴抗疫故事,连日来在各级媒体刊播稿件达70多篇,让大家了解抗疫进展的同时,也传递着打赢疫情必胜的信心决心。
在这次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孝义市1200余名退役军人践行“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积极参与值守排查,踊跃捐款捐物12.6万元。
“虽然我们已经退伍,但军人的责任和担当,决不能退!洪水不退,我们不退!”洪水暴涨,鄱阳告急,7月11日参加慰问抗美援朝老兵活动的10名退伍老兵在听到广播后,来不及告别家人,历经20多个小时,自费驾车1300多公里前往鄱阳参加抢险救灾,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兵精神。加固堤坝、抢运沙袋、封堵管涌,原鹏帅、刘厚超等10名老兵加入抗洪队伍,与武警战士们并肩作战。
“荣誉墙上有两名学生都是出自咱学校,我们引以为豪,他们的事迹成了我们教育引导学生生动素材,为他们点赞。”孝义中学政教主任贾峰说到,坐落在学校的军人荣誉墙是学生们课余的精神加油站。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孝义市人武部政委梁敬修掷地有声地说,“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接棒英雄,勇当先锋,时刻听从号召准备战斗,扛起了社会和时代的重任!”
“我当过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每一片红色热土、每一名退伍军人都是鲜活、生动的教材,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八一”建军节,向孝义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