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贵卿
二郎坡村是城中村,位于石楼县城北面,与旧县城隔屈产河相望。
1956年二郎坡村出土了一批文物,曾轰动一时。文物是商周铜器,一批共十五件,是由农民贾炳智(我的父亲,当时十六岁)兄弟在砍柴时发现的。当时兄弟二人从二郎坡塬上把青铜器抬回家中,后上交县文化馆。其中商青铜公式卣,现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
从出土文物看,早在两三千年前,这里曾繁荣过,辉煌过。后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这里就默默无闻地偏安在县城对面一隅。
从记事起,二郎坡村就是一个偏僻的村落。村子坐落在半山坡上,住房以土窑洞居多,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薄田几亩,勉强维持生活,是城附近有名的穷村子。以前有歌谣:“二郎坡,真恓惶,一天一顿稀米汤。”
村子离城近是优势,但隔河千里远,属于死角地带。平时去城里要徒步行走,连个自行车都无法骑行,下坡,过踏石河,爬坡,交通极不便利。
如果夏季下了大雨,屈产河发洪水,河里不能通行时,就仅有一条小路可走。下村子东头一段难走的半崖路,绕过泥泞的水地湾,从崇文桥上通过才能进城。
村东头的半崖路,是一条紧邻河面的陡峭的山面上开辟出来的石子小路,路上路下都是几十米高的石子山。路面也是石子路,仅容一个人走。发洪水时,人更是晕得不敢往下直视河水,只能面贴山壁,屏住呼吸,一步一挪。这样难走的山坡路大约有几十米长。如果在平时,老农们抄近路担水担粪时就人走在靠山崖的那个面,担子靠在外面。假如你不是本村人,从河对面远远向小路看过来,就望而却步了。
祖祖辈辈的二郎坡村民,吃苦受累,就是这样挑着自己种的一担担菜,一担担粮,从踏石上或小路上挑着进城的。
后来,到2000年左右,村子里来了扶贫队,从二郎坡村到东河湾架起了一座水泥直板桥,解决了村子进城难的问题。
“环城路要从二郎坡村通过。”喜讯终于变为现实。环城路从2010年左右开通以来,村民们的出行大大便利了,村里的经济也飞快发展。如今环城路两边都是高楼林立,商铺连片,树林成荫。村子里都是小洋楼,平房,水泥硬化路。家家户户的车都可以开到门口。居民也由单一的本村村民变为杂居的人群。
从远古走来的二郎坡村,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路通畅了,村民们富裕了,而且一个新型的城市化农村正以崭新的姿态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通往车辆和小县需定居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