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小镇”上的幸福村民

——石楼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见闻

□ 本报记者 穆佳妮

初夏的石楼,群山披绿,峰峦起伏。记者随吕梁日报社“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六百里黄河看巨变”第四组采风采访团驱车前往第一站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石楼小镇”。蓝天白云之下,群山环绕之间,一带别致小楼房,黄墙青瓦。这个移民安置点被当地政府命名为“石楼小镇”,这一栋栋小楼房里的业主都是从四面八方高山山坳里搬迁过来的农民。

“小镇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全新起点”

记者走进一栋房屋。房主人的名字叫任福照,记者一进门便注意到他家客厅不大的沙发旁边横摆着一张按摩床,上面铺了张干净的蓝布。任福照能够和这张按摩床联系起来还得从2018年说起。2018年对任福照来说是命运改变的重要年份。

作为石楼县曹家垣乡君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任福照和很多村里人一样,大半辈子都在外地打工,他干的是重体力活,煤矿挖煤。家里4个孩子,由于生活窘迫,两个女儿早早地辍学。十几岁就学过按摩的他,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供儿子们上学,来到柳林县的煤矿打工。

任福照抬头看着窗外,讲起2018的故事。这一年春,吕梁山护工培训第6期开始招收学员,任福照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也报了名,学起了按摩,把多年前学会的技能又拾了起来。“我打小就学过按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靠这个吃过饭。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参加了护工培训,我们家又移民到了石楼小镇,就在家里搞按摩,组织部还送来了门店条幅。去年8月份开张到过年挣了4000多元。县里也帮我通过电视、微信来宣传,城里的人也来找我按摩。”记者看到任福照家玻璃窗外贴了一张条幅:福照按摩。这几个字,这一套房改变了任福照的后半生。

62岁的温毛新是石楼县罗村镇南沟村的贫困户,也移民到了石楼小镇。老两口的房子是50平方米,到入住加上装修一共花了两三万元。现在温毛新负责小镇的垃圾清运工作。问及他的工资收入时,穿着工作服的温毛新眼底闪过一抹亮光,他说:“我现在月工资3000元,每天运个七八车,这活虽然不轻松,但工资高啊。以前住在半山上,靠种地一年也就收入10000元,三个孩子,活不了。几千块工资,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村里的土地也全部托管了,农忙时节不用自己亲自种,让合作社种。自己花点小钱就行,不下地也有收入,收入还不少,空出来的时间干别的,太好了。”

搬迁心路历程——“担心、放心、舒心”

石楼小镇距县城1.5公里,占地260亩,共71栋四层以下住宅楼,依山傍水,园林设计,传统风格打造,并融入黄河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是石楼县重金打造的精品移民小镇,目前移民入住率100%。

在石楼小镇,我们看到院子里还有浇花的、扫地的,都是院里的贫困户,他们月工资1000元。县移民中心负责人刘奋升在物业公司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国家对3000人以上的小区都有严格的配套设施标准。这个小区人口3105人,共976户,小区物业需要的工作人员也不少。我们优先安排贫困户,并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目前,这个小区在物业就业的贫困户有26人。”

记者在采访中,小镇上来了一辆大巴,上面贴着一张横幅“石楼县党支部+平安网格+物业+培训就业”,不一会就载满了人。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小镇的贫困户,他们将去县城接受一个星期的培训,培训完后就有机会获得就业岗位。

刘奋升告诉记者:“刚开始,人们对移民搬迁有各种顾虑,十分担心住得好不好,消费高不高,生活难不难,等等。后来,住进去以后,水电暖设施齐全,离城又近。县里通过托管农业、扶贫车间、护工培训等各种渠道,确保农户搬迁后稳得住,能增收。今年秋季,安置点的小学、幼儿园也将投入使用。农户搬迁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由担心到放心,再到舒心。”

离开石楼小镇,记者又来到一处移民安置点——龙山水岸,记者走进安置点里的扶贫车间,妇女们穿着工作服,正在埋头剥核桃。今年32岁的高花转是前山乡走余山村人,这个村只有10户人家,都主要靠务农为生。高花转是龙山水岸住户,移民后五口人分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三个卧室。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卧室,集中供暖,离城又近,高花转十分高兴。从山窝里搬出来,住到了城里,成了城里人。“寒冬腊月在家也可以穿一件衣服,洗澡、做饭、上厕所都在家里就能解决,我也终于能干净舒适地生活了。”今年3月底,她作为贫困户在扶贫车间上班,既能挣零花钱,还能就近照顾孩子。

“山上种果,山下安家”

离开县城,记者又来到小蒜镇小蒜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这里的移民有贫困户、地质灾害户和同步搬迁户,都来自该镇徐家峪村。记者看到,有位村民正在小区打扫卫生。他叫张建明,今年71岁,他带记者来到自己的新家。50平方米的房子作了简易装修,记者在他家看到一台锅炉。“这台锅炉和炭,去年供暖都是政府负担,我们免费享受。”张建明说,“我家原来山上的老房子都是土窑洞,土塌得几乎不能住了,搬到这里,安心多了。”

今年50岁的张海元,山上共有30几亩地,苹果5亩,核桃3亩,他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去山上种地,车程5分钟。张海元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一个在海南,一个在临汾,两个孙子由他们老两口照顾。孙子在小蒜镇寄宿制学校读书。他妻子任玉莲说:“现在家里面就能洗澡,厨房、厕所都干干净净,再也不用忍受厕所的苍蝇飞到家里,赶都赶不出去,而且种地也不远,挺好。”

徐家峪村委副主任张建雄告诉记者:“我们村的移民工程2017年9月就破土动工了,占地面积28亩,一共10栋小三层,2018年底实现了全面交房。现在入住128户,常住人口175人,其中19人从事园林管护、水电工、垃圾清运等工作,最少的一年收入4000多元,最多的收入12000元。我们村地广人稀,平均每户都有三四十亩地,主要产业就是核桃、苹果种植,300多亩核桃树、150多亩苹果树。村民在山下安家,山上务农。现在还没实现集中供暖,下一步县里将会建设实施天然气集中供暖,让百姓安居乐业。”

农民搬迁了,农业现代化,农民城市化。靠天吃饭,守山过日子的石楼人,正踏上易地搬迁政策的快车道,从农村走向城镇,变成现代农民,过上曾经想都不敢想的舒心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