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民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8月14日中午,在长治市区长兴中路尚品酒店,一些餐桌上客人走后,仍有一些吃剩的饭菜,有的饭菜甚至没有动过筷子,餐桌上也没有见到杜绝浪费的提示。 一鸣 摄

8月15日中午,某市民在运城市区人民北路星河广场晋粤轩饭店为孩子过12岁生日设庆祝宴,图为宴会完毕,餐桌上剩下的饭菜。 张译 摄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对全国人民发出了谆谆告诫,也是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遵循的依据。因此,我们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良好的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浓厚氛围,并使之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法治化。

升学何必大宴 小洞尚需细堵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除了要紧盯酒店、餐厅等场所司空见惯的浪费状况,还有必要抓“紧”抓“小”。

紧,急也,就是要把脉时下的急迫事。近来,高考、中考陆续放榜,在一些学生及其家长那里,因循惯例筹办“谢师宴”“升学宴”可谓一件急迫事。既然要筹办宴席,就不能丢了面子,不能不讲排场,不能不杯盘满桌,尤其是还得有几道“硬菜”,且不能让客人吃得盘光碟净……事实上,“谢师宴”“升学宴”越来越让老师愁、众人厌,它吃出了餐桌浪费,吃坏了社会风气,既然如此,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当紧之处先将“谢师宴”“升学宴”管一管。

至于抓“小”,一来在于抓隐藏在移风易俗光环之下的“小”。比如当今一些农村,操办红白喜事日渐讲求移风易俗,不再崇尚大吃二喝,而是改成了吃“大锅面”“大锅菜”,按说这利于节俭,算得上好事一桩,可每到饭点,村民们往往蜂拥着拿着锅端着盆使劲儿地舀,舀多了吃不完不是白白倒掉就是喂狗喂猫。

再者,还须抓浸泡于溺爱之下的“小”。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要啥家长给啥,于是,一些孩子越来越长成了“小大人”,渐渐追崇所谓的仪式感,热衷于交往应酬,平时三五好友吃吃喝喝充面子不在话下,每逢生日、节日更是讲场面享美食,可又往往“眼大肚皮小”,剩下的总比吃掉的多。如此情形,不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塑造,更得管! 丰悦

杜绝家庭浪费 从一日三餐始

在一些家庭餐桌上,“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

比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家有来客,或亲朋聚会等,许多家庭都会备上一大桌丰盛的酒菜。有时来的客人只有一两个,加上家人也就五六个,可不管吃得了,吃不了,都要摆上一大桌。最后吃剩下的,有的直接倒垃圾桶,有的放冰箱,结果放了几天,还是都倒了,这就是爱面子、讲排场造成的浪费。还有,有的家庭日常用餐,不管家人食量大小和口味差异,总是买超量食材,结果因烧得味道不好,或总量过多等,常常会吃不了而倒掉。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尽管目前我国家庭成员外出就餐的次数有所增多,但在家里吃饭仍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制止“舌尖上的浪费”,重点在家庭餐桌上。有人说,中国这么大,有14亿人口,我一人节约能起什么作用?其实,正是因为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就更要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我们不要把自己当除数,而要当乘数。每人节约或浪费一小点,若乘以14亿,就是一个惊人的大数字。

鼓励适度消费,反对浪费,这不是小气。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富裕了,可家庭用餐仍然要根据家人实际情况,按需按量准备,既要家人营养均衡,又要尽量少剩饭、少剩菜。这不仅仅是节约几个钱,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

制止“舌尖上的浪费”,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我做起。营造“文明用餐、崇尚节俭”的良好氛围,需要我们每个家庭从自家的一日三餐开始。 周家和

创新宴会模式 告别“剩宴”旧俗

现在,人们收入高了,生活好了,办婚宴量力而行的少了,讲排场过度消费的现象多了。

笔者所在的县城,婚宴菜品至少有18种,但每桌最多坐10个人。由于时间短、菜品多,很多饭店图省事提前做好备用,等到婚宴当日再加热上桌,导致菜品不新鲜。同时,统一规格的菜品不符合一些人的口味,加上约定俗成的1小时左右的婚宴时间,往往前几盘菜客人刚动几筷子,又上来一批新菜,最后变成盘子压盘子、盘子压菜。还没等所有饭菜上齐,大家就不愿再吃了,有的客人干脆就离席了。再说打包,本来菜品有的就不新鲜,更何况这是参加别人的婚宴,谁好意思打包?婚宴主家一般也不会打包,剩菜只能倒进泔水桶。往往一场婚宴,浪费惊人。

城里年轻人举办婚礼,往往都要到婚庆公司的宴会厅,一些婚庆公司为了挣钱,也不会提示举办方根据每桌人数预定菜品,尽量不要浪费,而是越丰盛越好,最大限度让你撑起面子。

事实上,不管是婚宴的举办方还是来宾,对套路化的婚宴模式都已经“审美疲劳”,有的已经开始尝试节约而不失大方的婚宴。比如,有的婚庆公司和酒店推出自助餐模式,参加婚宴的人各取所需以减少浪费……实践表明,勤俭节约的创新宴会模式,让婚宴不但能告别“剩宴”的诟病,更能成为树新风、讲文明的舞台。

秦风明

提倡“光盘行动” 人人厉行节约

亲朋好友聚餐,饭菜随便点,主人爱面子,生怕客人说小气,结果满满的一桌饭菜,吃不了剩很多,甚至有的高档饭菜也没人“伸筷子”,就白白浪费掉了。也经常有人提示“打包”,但有人偏说:“谁吃这些剩菜剩饭?”有的人即使在家里,也不愿意食用剩菜剩饭,随手倒在垃圾桶里一扔了之。笔者在小区里,经常看到一些“捡破烂”的人,他们除了捡拾垃圾箱里的纸箱子、塑料瓶、玻璃瓶以外,还把一些剩馒头、超过保质期的糕点之类的东西捡拾走,说是喂猫喂狗或土地施肥。

令笔者更感动的是,邻居有个年近八旬的老奶奶,她每次去菜市场或超市买菜回来,都把那些被扔掉的鲜嫩菜帮子、菜叶捡拾回家。清洗后用来腌咸菜、或用开水一过汆成菜团子,可以晒干或放冰箱冷冻,啥时候想包菜包子、菜饺子随时可用上。她说:“这要是过去缺粮少菜、忍饥挨饿的年代,菜帮菜叶、树皮、树叶和各种野菜可都是救命的宝贝。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应该珍惜节约。”

忆往昔、看今朝,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不能丢掉。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把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纳入文明公约,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大力提倡“光盘行动”,让厉行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言午

让“舌尖上的节约”蔚然成风

舌尖,一头连着个人口腹之欲,另一头牵着社会文明风尚。舌尖上的中国,彰显人民勤劳,蕴藏国人智慧,饱含民族希冀。日益崛起的中国,容不得“舌尖上的浪费”。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这一指示精神,表明了我们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法治手段不可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为此,各级立法及行政执法机关要尽力找准薄弱环节,努力探寻法治手段,特别是可结合当前推进的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将财税、金融等有效工具嵌入法治之中,以此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餐饮行业须有为。各地酒店、餐馆要重塑行业新风,经营当中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还得追求社会效益,以两个效益的共同提升,树立行业形象。早先有饭馆尝试推出“半份菜”业务,如今,是时候使之重现餐桌;还有些饭馆对于客人点餐给予温馨提示,合理把控菜量,这也应当成为餐饮服务“标配”。凡此种种,互利共赢,多多益善。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线上平台莫旁观。时下数字经济大行其道,餐饮娱乐“线上化”渗透趋势明显,作为与之合作的线上平台,不只要提供相应服务,还得改进自身管理。比如,外卖平台在组织开展餐饮服务评价时,有必要将各个餐馆崇尚节俭、防范浪费之举纳入好评内容;再如,针对有人在网上搞“吃播秀”,吃了吐、吐了再吃情形,各直播平台要有意识地引导节制……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新时代条件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依然值得继续传承。只有各级党政机关再接再厉,下大力气堵塞餐饮浪费等种种漏洞,带头过“紧日子”,只有社会公众严于律己,坚持“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才会使“舌尖上的节约”在中华大地日益蔚然成风,使众望所归的“好日子”越过越舒心,越过越有希望! 周慧虹

原载8月20日《山西日报》